想像一位聰穎、熱情、充滿好奇心的年輕人,在國外居住、學習一年後,會有怎麼樣的轉變?他(她)的轉變又將會帶給社會什麼影響?
自九七年開辦至今,台北市三四八○區及三五二○區的扶輪社已經派遣了五十名青少年到國外當交換學生,分布的地區包括美國、澳洲、德國、挪威、芬蘭、瑞士、日本等十二個國家,同時也先後接待了三十位來自這些地區的外籍高中生,二年來八十個交換學生,這對台灣的教育界而言,可說是前所未有的經驗。
「全新的生活體驗和教育方式,可以幫助這些年輕的孩子以更寬廣、更有彈性的角度來看世界,學生的家長、接待家庭及所有與這些學生接觸的人們,會因此變得比較有國際觀,接待高中也必須調整教學方式。」台北市三四八○區扶輪社國際青少年交換委員會主任委員李啟銘表示,異文化撞擊的火花,可以同時讓學生、家長、社區和教育制度產生正面的改變,這就是為什麼台北市扶輪社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台灣推廣交換學生計畫的原因。
史無前例 一切都在摸索中
國際扶輪組織舉辦交換學生計畫的歷史相當悠久,早在一九二○年代,扶輪社就開始贊助世界各地年輕人出訪他國的活動,並且在一九七四年正式將其列為每年的重點活動,有些地區甚至已經進行為殘障學生所設計的交換學生計畫。
不過,一直到四年前,美國的扶輪組織提出希望跟台灣互換學生的想法,李啟銘才第一次聽聞這項計畫。雖然對詳細的規則一點都不了解,不過,相當重視「與時俱進」的他,在幫忙接待美國學生的過程中,已經嗅到了蘊含於其中的進步氣息。
翌年,適巧被推選為該社國際青少年交換委員會主委的李啟銘,開始積極參考國外的資料,希望把這個立意深遠的活動引介到台灣。
「剛開始,我的直覺反應是,在台灣要做這個幾乎不可能,因為要派遣一個學生從挑選、訓練、派遣出國到回國,至少要三年,可是我們的主委一任只有一年。」研究了將近一年,才把計畫手冊做出來,為了讓這個計畫真正在台灣施行,李啟銘特別請接任的主委幫忙,並邀請有經驗的日本扶輪社成員到台灣分享經驗,終於在一年後,成功地送出三位學生到美國、日本和德國。
一九九八年八月,再度當選國際青少年交換委員會主委的李啟明,對於交換學生計畫的推廣更加積極,除了設立專屬的網站,也請完成青少年交換活動回國的學生到各地演講。去年,台北市的扶輪社送出了二十一位學生,今年有二十六位明年預計將會有四十位學生獲得參與這項計畫的機會。
參與交換學生計畫的學生家長,只需要負擔子女的來回交通費用和健康保險費,學生的食宿、起居照顧皆由接待家庭負責,當地的扶輪社除了每個月提供少許的零用錢給學生外,也會舉辦各種文化、旅遊、聯誼活動,讓學生有機會深入地了解該國的風俗民情,並幫助學生與當地居民建立友誼。
不論是否為扶輪社成員的子女,只要是十五歲到十八歲的高中生,都有機會參加扶輪社交換學生的計畫,但必須通過語言測試及面試的關卡。每一位挑選出來的學生,扶輪社都會給予半年的語言、國際禮儀、以及如何與接待家庭相處等訓練課程,在出國期間,也會提供生活顧問、心理諮詢等支持系統,讓身處異國的學生能夠適應當地的生活。
在外國學生的接待工作上,扶輪社也費盡苦心。大部分國外的家庭在送自己的小孩出國當交換學生的同時,通常也會接待帶其他的外國學生,有些人即使沒有送小孩出去,也會因喜歡享受與外國學生相處的樂趣而自願擔任接待家庭,不過,由於台灣的家庭還沒有建立起這種習慣,加上一般人「捐錢比出力方便」的觀念,因此目前多數的接待工作仍由扶輪社成員的家庭來義務負責,如何與異國的陌生小孩相處,大家都在摸索中。
由下而上 改革教育制度
「每個學生和接待家庭都不同,尊重差異性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曾經接待過數十位學生的李啟銘強調,在親近小孩、善盡照顧責任的大原則之下,所有的做法都要尊重接待家庭和交換學生的意願,扶輪社絕不會設定「統一的標準」。
在語言課程方面,去年扶輪社安排十一位外籍交換學生到國語日報的語言中心上課,每個人每個月的學費就要五千多元,對接待家庭形成不小的經濟負擔,今年,經過社員們的遊說,北市教育局答應聘請一位教師,讓十六位交換學生每個上到中山女中一起學中文,不過還是很難顧及每位學生的不同需求。對於這點,李啟銘表示,集中上課並非長久之計,未來還是應該跟其他國家一樣,讓外國學生在各自的學校,讓他們多跟台灣的學生接觸、做朋友,從生活中學習台灣的語言和文化。
「每年我們都必須到歐洲、日本、澳洲、美國等世界各地參加扶輪組織的國際議,讓其他國家的人了解我們有這個意願、也有這個能力來接待他們的小孩,因為他們不來,我們的小孩就出不去。」李啟銘指出,目前台灣派遣出去的學生比接待學生來得多,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因為這表示台灣學生的機會隨時可能會被中斷。
「每個被派遣出去的交換學生,都是扶輪社的親善大使,有義務將台灣的文化宣揚給其他國家的居民和學生知道。」李啟銘說,參與國際交換學生的計畫,對拓展台灣的外交也有相當大的助益,因為雙邊國家的外交和教育機關都必須有正式的公文往來,只要一個高中接受了台灣的交換學生,該校就必須掛起我們的國旗,而和台灣學生交往的人們,也會因此對台灣多一分了解。
「我進入扶輪社將近二十年了,所舉辦過的活動沒有一個比交換學生計畫的影響力更大!」李啟銘表示,台灣的國際交換學生名額至少可以有二百個以上,他很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這個目標,不過,由於扶輪社的組織有區域性的限制,目前只有台北市的學生可以受惠,未來除了多跟其他地區的扶輪社溝通,請他們一起加入外,也考慮採取基金會承辦的方式,以突破地域的限制。
「四十歲以上的人就很難再改變了,偏偏社會資源大多掌握在這些人手中。」今年六十三歲、本身是賀順企業董事長的李啟銘,非常顛覆性地闡述他「由下而上的社會改革哲學:「要改變台灣的教育制度談何容易,我這麼積極推廣國際交換學生的工作,就是要讓青少年產生興趣,讓他們要求父母和這些擁有多數資源的人,來做對他們有益的事,加快改革的腳步。」
扶輪國際青少年交換資訊站網址為 http://www.rotex.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