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壓不扁的玫瑰 P.113

壓不扁的玫瑰 P.113

「一蕾玫瑰一叢花,伊根深錠佇土底,毋驚風雨毋驚雪,堅強企在無怨切,伊是島嶼的玫瑰花,踮佇家給的土地……。」在歌聲中,一群埔里的女人們擦乾眼淚,以感性的聲音說:「打斷手骨顛倒勇,雖然地震傾倒了家園,奪走了親人,但我們要走出悲傷的陰影,打起精神來重建家園,就像楊逵老前輩所說的,要做枝『壓不扁的玫瑰』。」

十月中旬,二十多位埔里鎮的女性集結在「埔里重建家園工作站」的狹小辦公室裡,成立了「婆婆媽媽工作隊」,她們有些是幼稚園的老師,有些是社區讀書會的義工,也有些是單純的家庭主婦,而支持她們共同投入家園重建工作行列的,只有一個簡單的信念:「因為埔里鎮是我們的家,只有自力更生尋求出路,我們的下一代才有希望。」

姊姊妹妹站起起來 社區媽媽要重建家園


「震災帶給婦女們的身心創傷和心靈恐懼是難以言喻的,而災後大家離開原有的居住地住到帳棚裡,使得原本以社區人際網絡為生活重心的婦女們更加孤立無援。」「婆婆媽媽工作隊」隊長陳阿月說:「這些日子以來,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婦女坐在帳棚前發呆,神情恍惚,做起事來有氣無力,也常聽到許多媽媽提到,想要為社區做一點事,卻不知道從何開始,所以我們決定組織起來,讓媽媽們走出『只剩帳棚的家』。」

對多數「婆婆媽媽工作隊」的成員而言,參與社區重建工作,不僅是自我心靈治療的機會,也是生平第一次以集體的力量,主動思考、規畫、創造自己理想的家園,而女性和媽媽的特殊身分,也讓她們對社區的未來有著和一般男性社區領導者不同的想像。

由於震災導致婦女失業人口激增,家庭成員受災症候群也逐漸引發夫妻口角、家庭暴力、孩子難以管教等家庭問題,因此,「婆婆媽媽工作隊」的初期工作目標,主要著眼於建立婦女情緒支援網絡、創造婦女就業機會及舉辦兒童教室等面向。

商請各地代工業者提供埔里婦女代工機會,與埔里農業、特產品及花卉業者洽談研發適合婦女就業之產品的可能性,在各社區籌組安親托育團隊,好讓媽媽們能安心工作,建立組合屋社區時,保留室內「社區活動空間」作為親子活動場所外,舉辦「兒童心靈美術重建治療」、「軟陶創作」、「說故事」等兒童活動,都在婆婆媽媽們的計畫之內,身材瘦弱、笑容卻很開朗的陳阿月表示,婦女最可愛的地方就是不會空談,她們有信心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許多的成果。

除了「婆婆媽媽工作隊」成員以外,在此次震災中,許多社區的媽媽們都主動站出來,她們對社區工作的投入程度並不亞於男性,甚至更積極、更有效率。

例如,埔里鎮大自然社區的災民自救會和蜈蚣社區的楓香協力會,就都是婦女在主導。災後,在「台光園藝」擔任會計的楓香協力會會長黃淑薰就和其他女性會員,發動社區內居民力量,在一個星期內,將社區內毀壞的房屋、道路清掃乾淨,成立伙食團為社區內獨居老人和受災戶煮飯,甚至籌募到流動廁所、教具,向花農借來場地,為學童做課業輔導,效率之高,叫人不得不對社區婦女的力量感到折服。

婆婆媽媽投入社區重建工作,顯現了災區基層組織紛紛崛起的蓬勃生機,事實上在災區,這些社區組織的積極運作正好彌補了行政體系的不足,而且也是災區重建最不容忽視的力量。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埔里家園重建工作站」的召集人廖嘉展說,社區營造的精神就在於基層居民的共同參與,不管是官方、基金會或任何一個社會團體,都沒有權力主導所有災後重建的方向,因此,基金會只能做好社區意識的扎根工作,將自己定位在「資源整合」的角色上,盡量引介法律、建築、教育、心理等外界支援團體的資源給社區居民,並鼓勵民眾提出他們對社區重建的想法。

廖嘉展表示,成立「婆婆媽媽工作隊」只是工作站推動社區組織的第一步,未來將幫助更多社區居民成立自發性的社區組織,由下而上,共建新埔里鎮的未來。

結合傳統文化 打造新市鎮

在婆婆媽媽工作隊成立的同時,長寮尾的居民們,正積極地與社區工作者、專業建築師討論新家園的願景。

位於南投縣魚池鄉共和村西南邊山區的長寮尾,高居在海拔六百公尺的狹長小台地上,聚落內僅有五、六十戶的居民,平日以種植水稻、茶葉、檳榔維生,過著簡樸的農村生活。

集集大震震垮了長寮尾八、九成的房子,這些房子幾乎都是屋齡在六十年以上的老土角厝,雖然祖厝被夷為平地,大半輩子的生活記憶難以追尋,生性純樸的村民們卻樂觀地說:「幸好老天保佑,村子內沒有任何人員傷亡。」

住在帳棚的生活並不好過,居民們很快地就在心中盤算災後復建的可能性,而村內信仰中心「天上聖母廟」所發展出來的寺廟管理委員會,正好成為最佳的組織基礎。

九月二十五日,幾位平日就很熱心於寺廟工作及公共事務的村民召開了社區會議,會中決議成立「社區居民重建委員會」,這個全國第一個成立的重建委員會,隨即與前來社區作災後訪調工作的文化環境基金會、台南永續文教基金會以及沈祖海建築師事務所的義工們接上線,經過多次討論,村民們開始了對社區重建的願景想像。

由於長寮尾的地勢優越,離日月潭、九族文化村都近,而且地勢較高,往下望,魚池鄉優美的山景盡覽眼中,加上原本的傳統農家文化,有足夠的潛力可以發展觀光。「長寮尾社區居民重建委員會」主任委員楊江榮表示,目前村民們的共識是,以優質生活為第一目標,發展民宿、休閒茶園等觀光事業,讓這次震災的危機變成轉機,將長寮尾轉型為知名的觀光聚落。

透過陳其南的文化環境基金會的穿針引線,以建造宜蘭縣冬山河親水公園聞名的象集團,已經答應要義務幫長寮尾居民做社區重建的規畫工作,象集團成員已到長寮尾實地勘查,計畫將以過去村莊的房舍分布作為規畫藍圖,以原地重建搭配公共設施的方式來進行,而部分損壞比較不嚴重的老土角厝,也將採古蹟保存的模式,先原件拆卸,等村莊重建工作告一段落後,再依原樣組合。

楊江榮家前的庭院裡,堆滿了鋤頭、木犁、臼杵等富有歷史意涵的老農具,這些見證了長寮尾居民們半個世紀時光的老農具,都是居民們在拆房子時所搶救出來的,楊江榮說,未來將為這些老農具成立一個歷史博物館,讓後代的子孫們永遠記得前人的足跡。

初冬時節,就在長寮尾的居民們開始忙著採冬茶的同時,集集鎮的居民們也積極在構思如何重振往日「觀光小鎮」的美名。

集集鎮的人口只有一萬兩千名,地理環境並不優越,唯一的農作物香蕉也因經濟價值下降而日漸蕭條,不過,鎮長林明溱上任後,卻在短短五年內,利用有限的經費,以頗具古味的集集火車站及綠色隧道、燈會展等觀光點,將集集鎮推向國際級的觀光舞台,而位處九二一大震的震央,也使得集集鎮的災後重建備受國際社會矚目。

該如何重建?鎮長林明溱的構想是,結合集集鎮的產業特色和傳統文化,邀請結構技師、建築師及景觀設計師來規畫、制定特屬於集集鎮的建築風格,打造一個既傳統又現代的新集集鎮。

例如,集集鎮有許多濁水溪石,如果善於切割、利用溪石,即可取代市面上的瓷磚,變成獨樹一格的建築石材,而傳統的紅瓦屋頂,則可凸顯出集集鎮農業社會的特色,不僅是集集鎮,濁水溪沿線的水里、信義、名間等鄉鎮也可採用。

在集集鎮的造鎮計畫中,從設計、請領執照、貸款、施工,所有手續都由鎮公所一手包辦,所有的公共設施也由鎮公所負擔,配合造鎮計畫的,就由捐款基金給民眾五萬或十萬元的經費,房子沒倒的,則可幫忙改造門面,以建立街道風格的一體感。不過,林明溱也表示,在確立建築風格前會召開說明會,讓居民們參與意見,因為集集鎮是屬於全部鎮民共有的。

修復集集火車站及鐵路文物館、 爭取ck 124 蒸氣火車頭、將武昌宮變成震災紀念館、改善農路、由鎮公所經營集集線,積極投入造鎮計畫的集集人,有信心讓集集鎮回到國際觀光舞台,再度綻放光芒。

居民第一 環保至上

有別於埔里鎮、長寮尾與集集鎮的觀光城鎮願景,本次受創嚴重的東勢鎮,則將家鄉重建的夢想定位在寬頻城市及科技城。

「政府為災區所畫的重建大餅未必貼近災民的真正需求。」淡江建築系教授曾旭正表示,不管重建的藍圖為何,最重要的是要尊重當地居民的自主性,並且以建構優質生活環境、維護地方傳統文化及保護生態環境為優先考量。

曾旭正表示,目前政府一味單方面地規定災區居民「三個月內限建」,並不能決災後重建的現實問題,相反地,政府官員應該設身處地體會災區居民急於重建家園的心情,並且讓災民了解延緩建屋的好處在哪裡。

「三個月的限建時間,正好提供給大家一段冷靜思考的空間,雖然災區居民因想法、利益不同而發生各種爭吵、討論,但這也正是居民們凝聚共識的過程。」曾旭正說,災變是危機也是轉機,因為許多房舍倒塌了,在個街道住民聯合重建時,就可有地下室、停車場、公園綠地等公共設施的規畫,也可以將各種電信、電腦、電線、自來水之管線統合在一起,或者發展出家用太陽能等設備,甚至可發展出各種新的建築形式,而這些創新的做法,都需要時間來慢慢發展。

此外,曾旭正也建議,有心從事災後重建的建築工作者應該親自下到災區,與居民做長期而深入的溝通,真實地反映地方需求,因為「災區重建的建築設計藍圖,絕不是只坐在台北的辦公室就可以畫出來的」。

延伸閱讀

在「五公噸的垃圾」上烤肉吧! 焚化後的底渣變藝術品 ,他們用創作慢慢閱讀土地...
在「五公噸的垃圾」上烤肉吧! 焚化後的底渣變藝術品 ,他們用創作慢慢閱讀土地...

2023-10-26

衛生棉含塑量高達90%,500年才能分解! 塑化劑易致不孕... 她因備孕催生「無塑環保生理用品」
衛生棉含塑量高達90%,500年才能分解! 塑化劑易致不孕... 她因備孕催生「無塑環保生理用品」

2024-01-25

世界級秘境看日出、走石籠步道、探阿美族聚落… 基隆囝仔翻轉和平島,成亞洲第一永續旅遊島
世界級秘境看日出、走石籠步道、探阿美族聚落… 基隆囝仔翻轉和平島,成亞洲第一永續旅遊島

2024-02-29

重考、退學、被1/2…他在山裡找到自己! 催生藍鵲茶,在坪林開出百年第一間獨立書店
重考、退學、被1/2…他在山裡找到自己! 催生藍鵲茶,在坪林開出百年第一間獨立書店

2024-01-11

醜蔬果變美食,迷途少年成咖啡師!「地表最強里長」學餐飲的兒子,延續父親小店造夢
醜蔬果變美食,迷途少年成咖啡師!「地表最強里長」學餐飲的兒子,延續父親小店造夢

2024-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