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院校校長愈來愈多,留下深刻印象的校長卻愈來愈少,今年又有十位新校長走馬上任,除了暨南國際大學校長李家同外,其他九位都是新面孔。說起理念、抱負與作風,每位校長都能侃侃而談,然而走過一任三年或四年任期,留給學校的是包袱還是典範?這不僅考驗著校長的治校能力,也檢驗各校校長遴選委員會的眼光,莘莘學子們又能得到多大的庇蔭。
校長遴選扼殺了大學校長的開創性
現在的大學校長臉譜可說是愈來愈模糊,大部分的原因得歸咎到校長遴選這項度上。八年前,大專院校開始試辦校長遴選,兩年後正式實施,這一路走來,過程風風雨雨,時下一般投票行為的惡劣行徑與競選手法侵襲了大學校園,雖然校長任期制的精神已被貫徹,校園民主也颳起一陣旋風,但是校長的開創性受到相當程度的局限,有了選民,必有其現實面與妥協性。
一位新上任的私校校長就不諱言地說,不同立場的遴選委員在投票前,提出了支持的交換條件,選舉過後,校內還流傳新校長會秋後算帳。所以,當選後的校園安定便成為他的首要任務。
教育部人事處官員私下表示,早期能夠留下典範的大學校長,大多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以及某種程度的專斷與獨裁,沒有包袱,全校由下到上向校長看齊。時至今日,這樣的校園環境條件已不復存在,遴選產生的校長,反而得向下看齊,向各路人馬看齊,包容性與妥協性不可或缺,不然校園內會雞犬不寧。
即使如此,站在發展高等教育的立場,以及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而言,大專院校校長絕對是關鍵性的靈魂人物,今年又有十位新任大專院校校長走馬上任,例如台灣師大校長簡茂發、元智校長詹世弘、陽明大學曾志朗等(詳見附表)。新官上任總有三把火,讓我們揭開這些校長的面紗,同時也認識這十所學校未來的可能性。
曾志朗為陽明抱屈 教育部不應再忽視「學術珍珠」
台灣六十所大專院校的校長中,只有三位榮獲中央研究院院士,陽明大學新校長曾志朗就是其中之一,另兩位是中央大學校長劉兆漢與交通大學校長張俊彥。實驗心理學的學術背景,既非醫科、也非榮總系統,更不是國防部系統,曾志朗還能出線擔任校長,可說是唯一的例外。
位於台北榮總旁邊的陽明大學,創校以來一直與榮總維持良好的合作關係,雖然兩個單位分屬行政院退輔會與教育部,但是彼此都深知,唯有合作才能在國際學術與醫療領域立足。曾志朗在榮總有研究團隊、本身又是陽明副校長、加上他的專業領域屬於生命科學中的基礎,也就是研究人腦的認知、記憶與影像,整合了陽明發展所需的各項條件,才能擊敗其他對手擔任校長。
從學術的專業立場出發,曾志朗認為陽明是教育部長在國際場合唯一拿得出去的一顆「學術珍珠」,但是過去二十幾年來,卻被教育部忽略了。曾志朗舉例說,成功大學醫學工程所的經費就高出陽明的四倍。即使資源不足,基因以及大腦認知這兩個領域,陽明在台灣領先群雄。曾志朗不斷大聲疾呼,「教育部忽略陽明是國家的失策」。
將陽明在基因與大腦認知方面的研究成果與實力,推展到國際學壇,是曾志朗的最大夢想,他還想發展傳統醫藥與醫技工程兩個領域,如何爭取到寬裕的經費則是他現階段最要緊的事。
曾志朗也是少數當上校長後,還繼續學術研究的校長之一,早上七點就到辦公室,一直要忙到凌晨才回家,他說,校長只是短暫的過程,學術研究才是他一輩子的工作,他的太太洪蘭,也是知名教授,一樣在陽明教書。
今年五十五歲的曾志朗,大學念的是教育系, 卻取得美國 Pennsylvania StateUniversity 實驗心理學博士,陸續在美國數所大學任教。 民國七十九年回到台灣,與前任教育部長林清江一起創辦中正大學,並擔任社會科學院院長,兩年前轉任陽明大學擔任副校長。
簡茂發坐鎮台灣師大 要成為教育部的「智庫」
身為師範系統龍頭的台灣師大,新校長簡茂發在七月七日就職,若從學生時代算起,加上一路從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到副校長,台灣師大的淵源長達四十年,而台灣師大創校迄今五十三年,正因為如此,對校務可說是瞭若指掌。簡茂發滿腦子的計畫要推動,還要當教育部的「智庫」。
最近十年來,市場上存在「師範院校獨占師資市場」,以及「師範生封閉保守」的刻板印象,反師範、反專業的氣氛濃厚,加上五年前,政府公布了影響師範教育制度巨變的「師資培育法」,師範院校獨占的局面解體,對台灣師大的發展形成重大的挑戰與壓力,最顯著的是廢除公費分發制度,改為自費及畢業後自行謀職,每年平均招收一千八百名新生,公費生減少到只剩五十名左右。
從「傳統培育國中師資的教育特色,轉型為研究與教學並重的綜合大學」,是茂發的治校主軸。為了達到這項目標,增加系所,設立具有特色的體育休閒學院與管理學院,不僅培育中學師資,也要培養大學師資。
積極爭取第三校區,計畫將本部所在的台北市師大路改為藝文區,這項名為「石計畫」, 需要九億元資金,採取最流行的公辦民營( BOT )式,在緊鄰校區的師大路上,與居民共同開發,興建十層到二十層不等的建築物,部分樓層回饋給居民,其他樓層作為教學或舉辦社區藝文活動之用。簡茂發說,為了展現校方的決心,將自籌二億元經費。此外,利用穿插在民間住宅中的畸零地,興建教學大樓,與居民融合在一起。
台灣師大要設立出版 出版「師大版」教科書
雖然台灣師大畢業校友不計其數,校方募款方面卻是績效不彰,五年來只募到四千萬元,簡茂發計畫每一年與三到五個基金會合作,每一個基金會舉辦十場講座,基金會只要每年出一百萬元經費,就可以與台灣師大聯名舉辦講座,作為學校通識教育課程,還可以將講座內容集結出書。
另外,針對國中小與高中教科書即將全面開放,簡茂發將在校內成立出版社,出版「師大版」的教科書,一般教授教科書著作、專題研究、學術著作或小品,也都是校方出版的範圍。可預見「師大版」的教科書對現行民間教科書市場具有衝擊性。
學測驗出身的簡茂發,正負責教育部委託的國中學生基本學歷測驗的研究,這項測驗的研發結果,將納入未來成立的國家教育研究測驗發展研究中心當中,正在興建的國立編譯館也鄰近台灣師大,簡茂發希望藉由地理位置與教育專長兩項理由,讓台灣師大成為教育部的「智庫」。
海外學人空降元智當校長 詹世弘的國際觀格局受倚重
離開台灣三十年,元智新任校長詹世弘放棄在美優渥的待遇與學術地位,回到台灣為元智打拚。成為繼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之後,走海外學人空降大學擔任校長模式的第二人。
第一個十年,元智打下了不錯口碑,下一個十年如何發展,不僅全校師生關切,創辦的遠東集團也更加注意。雖然脫離台灣三十年,詹世弘豐富的美國高等教經驗與學術背景,特別是他強調大學的發展應與社會價值、企業相結合,還有他募款的本領,深深打動了遴選委員會成員與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期望將元智帶往國際化發展的心願,在四位校長候選人中脫穎而出。
台灣社會的變化,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發展,詹世弘固然一片陌生,但是他的博論文指導教授、也是前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校長田長霖,全力挺他,特地從美國趕回來,為詹世弘對外主持的第一場座談會站台;加上在美國前後在三所私立大學執教,擔任過威斯康辛州立大學的工業及應用科學院院長,得以在美國經驗上出發,有了不錯的起步。
對詹世弘而言,最迫切的課題是組成一個創新團隊,啟動治校理念的列車;要能打下元智的學術研究基礎,非得拿下幾個大型研究計畫不可;要與企業、社會值結合,必須將遠東研發中心轉型為為產業科技服務,與地方政府合作研究計畫、或開發案。如何能搭上線、如何切入合作角度,詹世弘已經動了起來。
曾經與楊傳廣同台競技 葉憲清要讓體育學院改制為大學
民國四十四年,新任國立體育學院校長葉憲清,參加省運的十項,當時楊傳廣就是奪標的熱門人選,葉憲清說,那一年的成績,楊傳廣拿了第一,他則是敬陪末座。葉憲清放棄了運動員的生涯夢,取得第一屆體育行政的高考及格,四十四年後,當上了校長。
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畢業的葉憲清,過去時間裡擔任多所各級學校的老師,民國七十六年,體育學院創校,他從高雄師範大學北上桃園龜山一起參與。頭三年做訓導長、又做了兩任共六年的教務長,以及三年的專任教授,體育學院的發展與問題也是摸得一清二楚。
葉憲清告訴本刊,這任校長屆滿正好就到了退休年齡,他一定要讓未來三年留下值得回憶的建樹。他不敢誇大口,但是有幾件事一定要解決,一件是從創校以來發包興建的二館(球類館與技擊館)一村(選手村),迄今未驗收而任其荒廢。第二件事務必得興建一座田徑場,體育學院為國家贏得了六百面國內外的獎項,學校竟然沒有一座田徑場,希望透過舉辦大專運動會方式,取得政府補助經費興建田徑場。興建學生宿舍也刻不容緩,目前只能容納一半的學生,但是許多學生必須利用早上與晚間練習,學校附近又不易租賃,他有責任把這個需求滿足。
他還要增加系所爭取改制為大學,雖然教育部把關把得很嚴,葉憲清說,他從增設特殊體育學系的途徑努力是可行的。除了興建建築、改制大學,念體育的學生出路最令他念茲在茲。
他說,體育行政是民國六十三年高考中的一項,到了今天,還是只有這一項,這影響了學生的出路,尤其分工愈精細的今天,不論是運動傷害防治、運動教練指導選手)、還有運動指導員(指導一般民眾),社會上都有此需要,在國外也有證照制度,為何政府就不能將這些項目納入國家的考試當中,讓學體育的學生在謀生上有一技之長呢?在他僅有三年的時間裡,要努力改變這一切。
捲土重來 謝明村當上中國醫藥學院校長
遴選過程中發生一些波折,謝明村當上了中國醫藥學院校長,他不避諱地說,「三年前他是選敗的人」,這次終於如願以償。謝明村不僅是這所學校第一屆的畢業生,畢業後也留在學校教書,期間曾赴日本東京醫科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他的求學與教書生涯與學校同步成長。
從當學生到當校長,謝明村深知中國醫藥學院在社會上的評價,校內的問題也不出他的掌握,他沒有特別的口號與政策,唯一要做的是貫徹,貫徹校方過去所的「中醫藥現代化」與「中西醫一元化」。找老師、學生來談課程修改,還要提高學術研究。
過去,學校對教師有沒有取得外界的研究計畫,顯得不太關心,逐漸造成教師對研究工作可有可無的態度,謝明村將改為鼓勵與壓力並進方式,讓教師能夠主動進行專題研究。同時為集中研究火力,不再讓個別教師單打獨鬥,改為組成一個研究團隊進行。對學生的態度,以服務為主,還要對學生開放更多的參與空間。最近即將舉行四十一周年校慶,以及董事長陳立夫百歲慶典,由校內的國樂社負責伴奏。
不斷有紛擾傳出的彰化校地購買案,謝明村擺明了不想了解,也不想插手,除非董事會要求校長介入處理,否則不想碰這個棘手的難題。
南華大學新學校 陳淼勝要努力達到收支平衡
三十歲就升任教授的陳淼勝,才從淡江大學管理學院跳槽到南華大學當校長,而他當上校長的過程十分順利。五十歲的陳淼勝,大學念淡江數學系,取得交通大學的管理科學所博士,在淡江一路從講師做到教授、院長。
今年六月,陳淼勝接到南華大學董事會成員的電話,詢問他對南華大學校長有沒有意願,他寄了個人資料,六月二十八日在佛光山台北道場面談,三、四天後,他接到星雲大師從美國打來的電話,確定了他接任校長一職。
住在台北的陳淼勝,現在得到嘉義上班,他告訴本刊說,南華大學是佛光山所發起的百萬人興學活動下促成的,從創校迄今,三年來學生都是免學雜費就讀,力日益不勝負荷,所以,校方決定從八十九學年度開始收取學雜費。從管理學院改制為大學,教育部要求學校要財務自主與廣收學生,因此,這兩項任務就落在新校長的身上。
目前學生約一千人,陳淼勝得在未來三到五年內,擴增到三、四千人。目前一年六億八千萬元的經費,除了收取學雜費外,必須籌措財源讓財務能夠自主,新學校的任務也很單純,陳淼勝仍須全力以赴。
吳清山接掌北市師院 要小而美、小而精、小而能
作為台灣第一個教育起源地,從一八九五年開始作育英才,今日在九所師院當中,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僅次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排名第二。吳清山在今年二月接任校長,他很清楚地將學校定位在「小而美」、「小而精」的路線上發展。
吳清山是政治大學教育博士,曾經在高雄三民國中任教,也在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服務,民國七十五年轉到北市師院任教迄今。才當校長半年多,吳清山就很有自信地說,只要去問問學生或老師,就會知道學校有了改變。他不久前還參加了政院舉辦的第四屆「國家策略研究班」,來自政府部門主管、企業界老闆共四十位學員當中,吳清山是唯一的校長。
吳清山半年的校長經驗,讓他覺得最累人的是「人員的溝通」,他說,學校的發展策略沒有問題,但是要執行策略就涉及觀念的調整,這部分的溝通最花時間與力氣。雖然如此,面積只有四‧六公頃的校園,學生人數二千人左右的規模,實是一所小巧型的學院,吳清山從課程規畫、設備充實上著手,有抱負要讓學校變成小而美、小而精與小而能的學校。
已經具有高知名度的大學校長李家同,今年從靜宜大學轉台到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因為李家同的知名度,暨南國際大學在今年大學博覽會上,主打校長以吸引學生就讀。而與銘傳畫上等號的包德明校長退休,今年二月初,由該校副校長李銓接任,李銓在銘傳服務長達三十一年,也是從講師做到教授兼副校長。
原來擔任實踐家專副校長的陳振貴,今年成為靜宜大學的新校長,陳振貴成大外文系、淡江的碩士、美國教育學博士,曾經在國內外多所大學任教,民國八十二年,當時實踐家專校長、現任文建會主委林澄枝,邀請陳振貴回到學校擔任教務長,兩年前兼副校長。由於上學期靜宜校內有許多風風雨雨,陳振貴的溝通能力與理念受到校方歡迎,而他的辦學理念也與校方相符,使得他能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