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今年二月前任建國中學校長李錫津被遴選為台北市教育局局長之後,留下的建中校長缺職誰接手,就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關切,一方面當然是因建中在北市中等學校居「最高學府」的地位所致,另一方面,教育局長的遴選制是否會沿用到校長,建中新校長的產生方式似乎具有「示範性」的意味。
與教育局長遴選大相逕庭的是,短短一個星期,由市長馬英九、副市長白秀雄、祕書長劉寶貴及教育局長李錫津等多位高層主管召開的建中校長人選會議,終在過年前的二月九日敲定,由資歷完整、辦學口碑佳的北市永春高中校長吳武雄脫穎而出。
有十四年教學實際經驗、十七年行政領導資歷的吳武雄,由於在民國八十年籌辦敦化國中、八十三年派任永春國中於八十七年成功改制為永春高中,因而被視為是不可多得的開創型校長人才。但是,對於校風獨特的建中來說,吳武雄能夠符合學生的期待嗎?
開創型的校長人才
吳武雄在敦化國中任內,除榮獲教育部評選為推展正常化教育、社會教育、輔導工作,第一屆十大環保績優學校外,也獲評選為台灣區學校建築與規畫第一名之示範學校,並大力推動自學方案,為多元入學方案奠下良好基礎。
在接任永春高中後,吳武雄不但開創民主之作風,穩健踏實的辦學態度,深獲師生們及家長們的肯定與喜愛。其間更首創台灣校園民歌曲風的校歌──〈記得這裡的愛最多〉,為校園帶來活潑朝氣的氣氛。
與吳武雄共事達十年之久的祕書常如玉表示,看來嚴肅的吳武雄其實非常和善,更是一位勇於扛責任的領導者,對同仁在關心之餘也會鼓勵進修,對學生更是完全的付出,這從離開敦化國中與此次離開永春高中的惜別會中,師生哭成一團的景象可見一斑。台北市教育局第一科科長曾燦金對吳武雄過去的辦學表現相當肯定,曾燦金又是佩服又是玩笑的說:「他一路走來,始終第一,是個認真、求完美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太認真,才會這麼瘦!」原來從國小校長甄試到國中校長甄試,吳武雄都是第一名,這就是曾燦金說的始終第一。
然而各界對吳武雄雖是有口皆碑,「但外人認定的好校長,不一定是能治理或適合建中的好校長」。幾位建中的學生很直率的說出想法,其中有人因好奇而到永春高中去打聽。一向崇尚自由、個人的建中學生,對吳武雄事必躬親,注重學生儀容服裝、紀律等管得太細的作風,以及「碎碎念」的過分關心頗不以為然。
校長還沒到 建中學生早有打聽
對於學生的懷疑、好奇與觀察,吳武雄早有經驗也有準備,他笑著說:「才剛開學沒幾天,急不來。但會找機會與方法,與同學和老師們從深入的互動中溝通、互相了解和適應。」事實上,在過年期間,吳武雄已先在家把「前輩」李錫津傳授的經驗和有關建中的校史等資訊反芻再三,開學前則到建中走遍了校園的各個角落,希望透過靜態的了解,找出一個開始的方向。
永春和建中是兩所很不一樣的學校,學生和老師的需要也不同,「領導的方式自然要有所權變!因為教育本來就是要適性發展。」吳武雄說。他也堅信,一個環境若充分民主和自由,師生間所激發出來的智慧火花和空間會更多更大。這是建中百年來的傳統,他會承續和發揚。
不過,吳武雄還有更大的理想,就是除了讓教學專業的自主權充分發揮、讓學生享受高品質的受教權之外,他希望能讓建中成為「學習型學校」。吳武雄表示,在知識方面的學習,建中師生都是人中之龍,而有上等智慧之人,若能服務與關懷社會,就能造千萬人之福;所以吳武雄提出了尊重生命與關懷社會、自然,乃至宇宙的全人教育理念,而這是建中師生在發展學術之餘,要具備的人文素養,要共同學習和追求的目標。
生命教育也好,全人教育也罷,雖然並不是吳武雄率先提出,而且也不是什麼創新的理念,事實上,在台灣省有許多縣市已推行多年並具成效,吳武雄就曾到台中的曉明女中「取經」過。但就因為在這取經的過程中,吳武雄驚覺,這才是教育的最大本質。
希望很快的成為建中人
從事教育工作多年來,儘管辦學表現受到肯定,但見近來發生的許多學生自我傷害的事件,吳武雄有時還是不免有所感發。在經濟與科技蓬勃發展之餘,對「人」這個核心的了解和尊重,似乎愈來愈匱乏。
身為辦學者、身為一校之長,吳武雄認為就該帶頭,結合教育界的力量來做。尤其是建中,它不只是師生和校友的建中,也是社會的建中,因此建中師生應也要多多關心和回饋這個關照他們的社會。所以,他希望這個理念能成為全體師生共同的願景,「要邁入二十一世紀,建中就不能安於現狀。」吳武雄說。不過有理念,當然也要有具體策略,而這必須與師生、家長、校友,以及社會賢達來共同研商。
問到吳武雄對生命教育的重視,與夫人四年前因一場車禍而長臥病榻,須靠人工呼吸器維生的遭遇是否有關。吳武雄認為不是全然無關,不過人們要尊重的應不只是自己的生命,而是對所有人與生物的尊重。「要做的事真是很多,要再努力!」吳武雄自我振奮的說。
開學後的第一個周末假日,吳武雄就到百齡球場觀看建中橄欖球隊參加的校際比賽,連續三場比賽,吳武雄都在場為教練、球員加油打氣。吳武雄說:「希望自己能很快的成為建中人。」看來吳武雄已經學習到建中的橄欖球精神,確定自己的理想就全力以赴。
/BOX/
六任校長更替 建中精神不變
/撰文/
劉 萍
在建中逾一世紀的校史中,記載著多項的台灣第一。立校之初,設立的第一部學制實驗性濃厚,仿照英國伊東學院規畫學制,以培養具世界觀的「大國民」為目標;台灣剛光復時,當時稱為台北一中的建中就與其他學校的台籍學生,主張脫離本校,組成「聯校」,自行出資聘老師改受中國教育,並採學生自治,直到政府正式辦理合併中學。改名建中後,在六任校長開放的領導作風、大學化的學風下,首創學生普選班聯會、尊重教師教學與研究自主權等等,點點滴滴地累積出獨特的建中紅樓精神。
在這所全國知名的超級明星學校,學生是主人,自主性特高;教師們也是個性分明,個個有稜有角。因而在這樣的學校,能掌握好校長此領導者的角色,又能展現個人風格實屬不易。
民國四○年代的賀祤新是台灣光復後建中的第一任校長,他重視體育、智育和德育的均衡教育,上課不分主、副科,音樂、體育、美術均不可少。學生有事找校長,一定能見到,不過考試時若發現學生舞弊,也一定照章處分,任誰關說都無效。
民國五○年代由崔德禮治校,不但能從容接受同仁的許多批評和建議,盡力維護教師的權利和尊嚴;此階段的學生主導推動的社團紛紛成立,在校慶時更破天荒的舉辦園遊會、拍賣會和熱門音樂等活動,而校刊《建中青年》「建中大學化」的議題也引發了一連串熱烈的討論,同時學生並針對保釣運動舉辦激烈的活動。
六○年代黃建斌接任校長後,學生課外活動更形蓬勃,六十二年建中首開全國風氣之先,直接投票普選學生班聯會,各種班刊如以「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為使命的《涓流》,標榜「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建雛》等,帶動其他中學班刊跟進的風潮,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
七○年代李大祥自成功來到建中,他作風平實,但不喜與高官交際,連校慶時都很少邀外賓致詞或頒獎。七十九年接任的劉玉春,辦學能力頗受學生肯定,甚至讓建中盛傳多時「一流學生、二流設備、三流老師、四流行政、五流校長」的順口溜自此消音。同時也開放校園,降低圍牆;而邀至學校演講的人士涵蓋各黨各派,來自政治、文化與娛樂各界。
八十五年時年四十八歲的李錫津接棒,成為建中歷來最年輕的校長,也是建中第一位遇上校長任期制的校長,但有趣的是,李錫津四年的任期還沒到,就被遴選為台北市教育局長。「無為而治」是建中師生對李錫津這位校長的總評。
在過去的年代,校長一當幾乎就當到退休,以致校長個人的教育理念與治校方式對學生、教師的影響是全面性的,但校風的傳承卻也較能久續;然事隨境遷,在民間教改力吹廢除萬年校長制,在走向任期制,甚至是遴選制之下,未來建中精神的傳承與建塑的大任恐怕無法完全倚賴校長,而得靠教師、學生,乃至校友來擔負了。
/小檔案/
吳武雄的個人檔案
‧出生:台灣省宜蘭縣
‧年齡:53歲
‧現職:台北市建國中學校長
‧學歷:53年花蓮師範學院畢業
60年師大教育系畢業
70年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班
‧資歷:54至68年擔任教師、組長及主任
69年北市國小校長甄試第一名,派任明道國小校長
74年北市國中校長甄試第一名,籌設敦化國中
80年獲頒「師鐸獎」
83年派任永春國中校長並改制為永春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