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成長到一定程度,就會往水平發展,或成立不同的事業部,或在不同的地區設立據點、分公司;各單位主管的領導風格不同、所處環境各異,碰到的問題也不一樣,解決問題的手法也不同。如果屬於部門層級的事務,正好可驗收主管的管理能力,但若涉及企業層級的事務,就必須由最高領導人出面整合成組織可共同遵守的準則,不能有太多的模糊空間。
企業組織是一台龐大機器,雖然具備很多功能,但是決策指令卻只能有一套;各部門或事業群主管的命令,都不能牴觸CEO的決策,如此組織才可能運作順暢。然而有些主管認為CEO的決策與他的經驗法則相違,又無法說服CEO改變心意,於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陽奉陰違,原本優秀的資深幹部反而成為企業執行力的最大阻礙。
現今企業領導人縱使領導風格「鮮明、直接」,但也多具民主素養;因此部屬若認為領導人的決策欠周,也應能找出適當的方式溝通建言;就算建議未被採納,也不致出現「死諫」的悲壯場面。
組織成員多元複雜,思考模式、價值觀都不盡相同;優秀的領導者,除了會在重大決策前與同仁進行有效率的溝通,接著還會持續關注執行面,一方面可就執行層面協助同仁解決困難,另方面也可充分掌握執行的進度與實際效益。
然而再多的溝通,仍會有人拒絕接受。畢竟民間企業不是公務體系,領導者有其決策理念,同仁也有選擇職業的自由,合則聚、不合則散,日後或許還有合作的機緣。
有效溝通的企業,能快速凝聚最適發展策略,不論是技術研發、客戶開發,還是市場擴張,都能將不可測的風險降至最低。企業發展順序,有的追求先大再強,有的認為要先強再大。以實務面來看,不少快速擴張的企業,來不及培養經營團隊、缺乏核心價值,規模雖大,成員卻如散兵游勇,沒有共同的文化、語言,內部不易溝通、執行力不足;好似虛胖體質,碰到風寒很容易就一蹶不起。
企業經營不是放煙火,循序漸進才能日起有功;每天一點一點地進步,才能逐漸成為產業的強者,縱然環境變異,也比同業更有本錢熬過寒冬。管理大師戴明(Deming)的PDCA循環(plan、do、check、act),正是企業務實管理的指南。
傳統產業今年受到武漢肺炎極大的衝擊,先是需求驟然消失,等到訂單回籠時,又因員工無法即時回到工作崗位而出不了貨。台灣防疫表現極佳,但仍有不少企業亟需紓困,政府的決策速度要快,否則一旦拖過「黃金時間」,再多援助也無濟於事了。
台灣多數中小企業需要的資源並不多,「涸轍之鮒」只要一點及時雨就能得救;行政部門應快速盤點現有紓困措施,訂出合規適宜的行政作業程序,迅速落實政府的紓困美意。遠水難救近火,切莫再搞出大頭大腦的振興方案了。
政府紓困不是偏袒企業,而是多一步思考,透過企業照顧更多民眾的生計;否則企業一旦倒閉,失業勞工仍是政府責無旁貸的擔子。
就組織倫理而言,CEO由董事會任免,擁有最新的權力來源,未必要延續前任的決策方向;卸任者不宜在公開場合批評現任者的決策。
立法院有「屆期不連續」原則,指新一屆的立委就任後,前一屆還未3讀通過的法案自動失效;因為新選出來的立法委員代表最新的民意,不應該被前屆提出未過的法案束縛。企業領導者、專業經理人也都應該記住:不在其位,切忌多言。
作者簡介_郭智輝博士
崇越集團董事長、中華企業經理協進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