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家族企業成立的「家族辦公室」通常由家族成員管理,而非專業經理人主導,對於龐大資產的創新投資,或許可以參考策略運用與併購思惟,才是永續經營的王道。
最近因為疫情延燒,我花了許多時間與我們基金的投資人交流,幫助他們了解疫情對基金、投資公司與全球經濟的挑戰。
討論中,我發現心元與許多天使投資機構不同的地方,我們在機構化的過程,很幸運地引進了許多國際知名「家族辦公室」及「基金會」的投資,包括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成立的母基金、迪特里希基金會(The Dietrich Foundation)、蓋地基金會(Getty Foundation)、香港李錦記家族與韓國SeAH家族等。
家族辦公室起源於十九世紀極富裕的歐美家庭,為了能傳承家族財富,設置一個獨立投資部門,負責管理並投資龐大的家族資產。以心元的投資人SeAH為例,SeAH是韓國知名鋼鐵生產與加工企業,除核心業務外,也涉足其他領域。他們告訴我,為了維持家族的永續,他們啟動了一項十年投資計畫,每年編列五千萬美元的預算,交付專業投資人布局全球商業趨勢與科技發展,投資早期的風險創投基金,以及尋找中晚期跟投或策略投資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讓家族成員比其他人早一步看到全球趨勢。
台灣其實也有很多家族企業成立家族辦公室,但通常習慣讓家庭成員管理,易造成投資不夠全面,也難以得到國際市場情報。長期來看,投資策略及效益未必能與專業團隊相比,且投資組合大部分選擇較成熟的公司,這其中當然有不少好處,它們通常有清楚的財務與不錯的營收,風險較低。相對的,這些「已經存在」的商業模式,無法讓企業窺探下一個時代的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