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產業要賺大錢很困難,不要想賺錢的事情。」華山文創經營人王榮文這樣說。
文化部底下五大文創園區獲利虧損兩樣情,到底其中關鍵為何?
文創園區是門好生意嗎?
在台灣,文創一詞近年蓬勃發展,文創園區如雨後春筍冒出,至今官、民營的園區保守估計約三十個。根據文化部《二○一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統計,一七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總家數約為六.三萬家,年成長一.四八%;文創產業營業總額為八三六二億元左右,年成長一.一七%。
近期卻傳出花蓮文創園區承包商因持續虧損,而關閉營業場所,駐點廠商被請出的消息。調查發現,其實文創園區經營不善現象頻傳,以文化部管理、最具代表性的五大文創園區為例,華山、花蓮、台中、嘉義與台南,目前僅有華山獲利。
時間回到二○○二年,當時文建會(現為文化部)在行政院提出《挑戰二○○八:國家重點發展計畫》的子計畫「文創產業發展計畫」下,陸續將台灣菸酒公賣局繳回的酒廠舊址與倉庫群等五個閒置空間,規畫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將其中的歷史建物等設施活化再利用,五大園區因而成為推動台灣文創產業的領軍者。
走過長達六年虧損期
除了台中園區由文化部文資局自行管理,其餘園區委託民間機構營運。華山文創園區去年吸引約三百萬人次到訪,總營業額約六.五億元,創造產值高達三十四.六億元,在文創園區裡堪稱一枝獨秀。但看似風光的華山,其實曾走過一段長達六年的虧損階段。
五大文創園區經營困難點是什麼?首先,是政策與先天條件限制。雖然五大園區皆因昔日酒廠因素而設置在火車站附近(因為要運送原料、銷售),地點具有優勢,但文化部對民營單位設有相關規定,如園區餐飲空間比率不超過十五%,增加業者經營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