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地上,破損的檜木樑柱、老舊校舍裡才能看到的木製玻璃窗整齊排列著。交疊堆放的斑駁木條旁,還有上千片的紅磚屋瓦。
這裡,是台南文資建材銀行,二○一七年由台南市文化局成立,是全台首創,專門收集古蹟建築拆解或修復時產生的舊建材,讓「古蹟」活化再利用的地方。
別小看這些破舊的建材,它們都是珍貴的文化資產,整理後能用來修復其他古蹟建築。目前存放九千件舊材,市價達一千兩百萬元。
東興洋行的木製百葉窗、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場長宿舍的地板修復,都用到建材銀行的材料。
「原本只是想把四散的舊料集中起來。」一手建立文資建材銀行的林佳蕙露出靦腆的微笑。她是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有形文化資產組組長,也是讓建材銀行從無到有的重要推手。
民眾修古屋也能申請材料
降低政府補助開支
過去修復古蹟時,就有將舊建材回收再利用的習慣。有古蹟修復經驗的林佳蕙說,古蹟修復過程中,像是木料,可能部分腐朽了,但只要經過處理,與其他木料合併,就能再次使用。
不過,通常只會在修復當下使用,案子結束後,沒用到的舊料就會被當作廢材處理掉。許多文化處人員不忍看到珍貴的文化資產就這樣被丟棄,會自行撿回去存放。
然而,撿多了沒地方放,又缺乏系統性管理,上級就將這個構想交給林佳蕙去完成。著手開始執行時,她認為光只有存放功能還不夠,「所謂銀行就應該有進有出,不斷再生。」林佳蕙說。
如果光是收集舊料,只是回收場。因此,她也擬定出流程,開放讓一般民眾也可以申請材料。「是以料代金的概念。」她解釋,由於台南古蹟、古屋多,若是民眾的古屋或歷史建築要修復,會向政府申請補助。若政府能直接提供建材,相對也能減少市府的補助開支。
除此之外,林佳蕙深信,對的人才能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