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有九八%是中小企業,而且超過一半正面臨二代接班問題,
接班,除了是企業領導人的交棒,同時也伴隨著在數位浪潮下,二代被迫面臨企業轉型升級的難題。
《今周刊》與全國中小企業總會發起的「二代大學」合作,將二代面臨的問題集結成12堂管理課,
這12堂課不僅是他們要傳承翻轉老企業的課題,同時也是所有企業經營者共同的挑戰。
芳晟機電成立四十年,員工有四十人,主要製造沉水泵浦,用於工程現場抽水作業,也常應用在河川疏濬,年營收破億元。
現年三十八歲的吳世敦,目前在公司擔任副總經理,但父親已將公司營運全權交付。
芳晟機電過去專事生產,以貼牌代工為主,對外經銷則與貿易商合作。吳世敦進入公司後,決定發展自有品牌,以便直接面對客戶、獲取市場數據。經過六年努力,芳晟機電正式推出「Proril」品牌,但吳世敦發現,單單推出品牌,並無法實質改善公司的營收狀況,而產生以下問題:
● 推出品牌後,顧客反應不錯,但公司營收為什麼沒有提升?
● 創新過程中,產品遲遲出不來、同仁不習慣創新,該怎麼辦?
● 顧客對產品有許多不同意見,該如何權衡孰者為重?
今周刊(以下簡稱Q):當初為何會想發展自有品牌?而不是走父親專事生產代工的老路?
吳世敦(以下簡稱吳):沒推出自有品牌前,我們與客戶接觸,都要透過貿易商,很難直接得到客戶的反饋與市場資訊,因此產品也很難有進步。像我們的馬達壞了,我會希望知道為什麼壞掉、當時客戶使用的環境如何?但貿易商只想息事寧人,要我們趕快賠一台機器給客戶,這樣我們就很難改善產品;而發展自己的品牌,能夠讓我直接與客戶接觸,也比較好進步。
李紹唐(以下簡稱李):貿易商就是中間人,但現在網路時代,甚至未來的區塊鏈,去中間化愈來愈容易,貿易商消失已經是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