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科幻小說,更不是遠在外太空的電影情節,而就在你我身邊。
15個橫跨食、衣、住、行、育、樂的AI應用大蒐集,
看見它如何改變著我們的心態、工作形態和生活!
一個人的情緒、個性、參與度、領導力到社交溝通能力,都能夠透過AI算出來嗎?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李祈均所帶領的「BIIC LAB」(人類行為訊息暨互動計算實驗室),給予的答案是:YES!
從一開口說個「嗯」字,你的表情、語調和肢體語言,透過影像拍攝,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難逃法眼地被記錄成數據。「我們說這個人怪怪的,都是形容詞,『形容』是無法被量化成數據的,但我們現在可以將討論講話次數、肢體互動、臉部表情變化『量化』。」李祈均說。
看似最簡單,其實最複雜;因為要從一個人的行為訊號,來看出內心狀態,講白了,就是「讀」你的心、「看」見你的個性。「心智是可以具現化的。」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楊立行表示。
點頭插話次數 背後都有意義
以吳家華(匿名)要去應徵一家跨國公司為例,通過書面審核,到了多對多的海選面試時,該企業與吳家華訪談過程中,整個面試過程都被拍攝下來,其中包括吳家華與人資的互動、談話的表達到臉部的表情,統統都被記錄下來。
再比對AI行為訊息系統,就會產生一份關於吳家華的五個個人特質報告,包括情緒、個性、參與度、領導力和社交溝通能力的雷達分析表。對人資來說,可以是一個客觀的輔助參考,就如同「華生醫師」一樣,不是取代醫師而是多一份參考值。
整個系統資料來自國外約130組情境,每組三到四人、每次一小時互動討論的行為記錄。例如在島上有三個人,僅有十二件物品,要透過排序使用這些東西活過冬天,彼此討論中的肢體動作、語調語音到互動行為,全部化為數據,成為分析個性的「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