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具有說服力。因此,一次就能過關的資料必定會有效的善用數字。刪去曖昧的形容詞,直接以數字具體顯示規模和效果。
提案一次過關的人,肯定會在資料中加入「數字的角度」。
舉例來說,比起「市場規模愈來愈大」,不如以「市場規模將突破5000 億圓」這種具體的數字來表現;或是用「消費者的滿意度低於70%」來代替「使用者的滿意度降低」的說法。除此之外,以「每個月要拜訪五十位新客戶」來代替「開發新客戶」;用「引進可以將操作時間縮短65%的系統」來代替「引進可以讓操作變得簡單、有效率的系統」。
光是「愈來愈大」「滿意度下降」「重視」「可以有效率」諸如此類單純的形容詞,無法讓決策者理解「具體而言是多少」。像是在資料上寫著「著重對新客戶的拜訪」。但光是這樣無法讓決策者理解「要多重視、怎麼重視」。
假設製作資料的人認為「再怎麼努力,一個月頂多也只能拜訪五十個客戶」,但倘若決策者認為「希望一個月至少能拜訪一百個客戶」會怎麼樣呢?
為了避免雙方的認知出現落差,具體的用數字呈現就顯得格外重要。「截至目前為止,每個月頂多只拜訪了三十位新客戶,今後將以五十位為目標」這種寫法,就不會產生認知上的落差,也會讓流程更加透明。
另外,有人會說「手邊沒有正確的數字,故無法用數字表達」。說的沒錯。正因為如此,若手邊沒有數字,就應該爭取到查出數字的時間。這是製作資料的基本概念,如果是市場規模或目標顧客人數,可以先上網或查白皮書,就算沒有那麼明確的數字,只要能蒐集到某種搜尋程度的情報,應該就能做簡單的預測。
話說回來,若是連數字的試算都提不出來,代表提案者根本就還考慮得不夠充分。
數字的試算有兩個方法,分別是從比較大的全體數字切入的宏觀法與從比較小的個別數字切入的微觀法。
這時一定要把查到的情報與試算方法交代清楚,方能給人「經過徹底的調查才提出這個方案」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