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畢業季,「跟母校說再見」原本是平凡的場景,但對於高美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與亞太創意技術學院的學生來說,心情五味雜陳,因為母校就此「不見」。
算起來,高美和亞太是第三、第四所不敵少子化衝擊,而關門的私立大專院校。前有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永達技術學院,在二○一四年陸續停辦。二○○四年創校的高鳳,在一三年爆出學校負債、欠薪,一四年停辦,後由一貫道接手,一六年「改辦」為私立崇華國小。
退場惡例 永達停辦三年未清算 又延三年
第二所停辦的永達,在一三年傳出積欠教職員薪資,隔年因改善計畫未獲教育部通過,一四年八月停辦。
此後永達積極改辦,陸續推出長照、職訓中心等規畫,被質疑假公益、真營利,屢遭教育部否決。眼看一七年八月,三年的「限期改辦」將屆,若未改辦,校產將清算,但教育部卻又在一七年一月修正《專科以上學校及其分校分部專科部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部設立變更停辦辦法》,且因該辦法的法律位階高於《教育部輔導私立大專校院改善及停辦實施原則》,又有不溯及既往的條款,永達的「改辦期」自動變成該辦法施行後的三年才到期,也就是延後到二○二○年一月。
四年來,四所私校熄燈。但以現況來看,停辦、熄燈,不代表就是退場,更不代表過去接受補助的資源,能回歸高教領域。
過去曾有五所錄取分數超低,卻仍招不滿的大學(稻江、立德、興國、真理、致遠),被網友各取校名中的一字合稱「到德國真遠」;但隨之而來的不是學校退場,而是力圖「續命」,立德更名為康寧大學、致遠更名為台灣首府大學、興國變更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
在出生率崩跌的此際,辦一所學校究竟有什麼好?而接手這些風雨飄搖的私校,經營者又在盤算些什麼?答案因人而異,例如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至今就辦學有成;但細究各校狀況,不可否認,別有所圖的空間亦是存在。
▲點圖放大
校產變私產 揭家族化、企業化弊病
首先,檢視台灣的私立大專院校,董事長不乏企業人士,擁有學校董事身分,不但能博得聲譽,甚至可以藉由發包工程及採購,將事業與學校經營共構大藍圖。
舉例來說,今年初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踢爆,指怡盛集團董事長黃平璋入主「亞太創意技術學院」後,屢屢以校產圖利怡盛,包括用學校經費採購怡盛經營的「品盛餐廳」月餅,價格是過去採購月餅的三倍;甚至學校保全也改由怡盛經營的千翔保全進駐,報價比原本的保全公司還高,全然不顧利益迴避。
荒唐案例還有私立輔英科技大學,創辦人兼董事長張鵬圖及其子、副校長張可立,涉嫌將「校產當家產」,不但全家住在學校的招待所,連洗衣、寵物飼料等生活開支都報公帳,共計三百多萬元。一五年,高雄地院判張可立有期徒刑二年八個月,得易科罰金九十六萬元;張鵬圖則因重病無法到庭受審,裁定停止審判。
上述還只是「可見」的利益,辦學所能享有的稅負優惠,以及完整、遼闊的校地,才是這些辦學者不輕言退場的主因。
《私立學校法》在○七年修訂時,加入合併、轉型、改制與停辦的規定,讓學校在停辦後,董事會得以透過合法的途徑,改辦其他教育、文化或社會福利事業。一一年修法時,更給予優惠,讓私校在改辦後,可以免繳土地變更的增值稅。
▲點圖放大
企業圈地 辦到好不如辦到倒
去年,行政院送交立法院審議的《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也留有同樣的「後門」,高教工會批評,根本是鼓勵財團以辦校之名,行「圈地」之實。
高教工會祕書長陳政亮解釋,學校停辦後,應以解散以及校產歸公為原則,例如將剩餘財產捐贈至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基金,或捐贈公立學校作為高等教育之公共資源,「讓大學退場無利可圖,才可以有效杜絕不正辦學及校產私有化。」
「辦私校的能力都不足,要怎麼轉做社福,難道做社福機構會比較容易嗎?」曾任淡江大學學務長的國民黨立法委員柯志恩,也直批行政院版本不切實際。
再者,停辦後既可改辦其他教育、文化或社福事業,不但使校產無法回歸高等教育使用,且將不再受大專院校法令規範,也讓管理單位由中央層級的教育部,降為地方政府教育、社會局處,昔日補助擴充的高教資源,將無法合理回歸高教領域。
更進一步說明,改辦這個途徑,將使得大學「辦到倒」,變得比「辦到好」更能獲利。
以現行法令而言,高教退場依據的是《教育部輔導私立大專校院改善及停辦實施原則》,私校發生招生不足、評鑑未過、欠薪等情事,未達改善目標者就有可能被迫停招停辦,停招停辦後有三年時間可以改善,或提出計畫改辦其他教育、文化與社會福利事業;期限內未完成,則學校必須解散,但是解散後校產如何處理,全由學校「捐助章程」決定。
陳政亮指出,最大問題就是捐助章程可由董事會修改,「董事會可直接訂定解散後,校產捐給教育文化基金會,但最後捐給的是董事自己設立的基金會。」
是否真有企業以「體質不良」的私校為獵物?陳政亮點名,亞太退場的種種爭議值得玩味。
50億基金怎麼花?
政府準備50億元讓私校退場,但校產留給學校轉型,安置教職員生的必要支出為何要由納稅人買單?(圖片來源/UDN.COM)
禿鷹來了?校地、校產轉私有 淪不當金錢遊戲
二○一六年,教育部派駐的公益董事,將亞太以一.五億元賣給怡盛集團後,董事會十月就以學校轉型為由,停招十九個科系,其中不乏招生額滿的科系,令外界摸不著頭緒。
今年初,高教工會與亞太教師聯手揭露校方欠薪、圖利等事證後,黃平璋與怡盛相關人士在四月總辭,由新任董事長陳政元、董事王浩與王偉權入主,但是幾周後,便無預警決定停辦,且片面宣布教師須全部離開,學生則由教育部協助處理。
教育部如何協助呢?陳政亮說,技職司在校方宣布停辦的兩周後,到校辦理兩場安置說明會,要學生填寫「志願表」轉校。奇怪的是,這時教育部尚未核定亞太的停辦計畫,卻同時協助校方「清空學生」。「來擔任董事就是來辦學,教育部尤其該要求董事會保障師生權益,結果教育部卻出面幫忙把人處理掉!」陳政亮不解地說。
「處理私校退場確實非常敏感。」柯志恩說,私校招生不足由來已久,但退場解散,關乎師生權益,「教育部卻沒有魄力與執行力,十多年來搞不定任何一所學校!」柯志恩也不諱言,藍綠都有人擔任私校董事,造成相關立法延宕。
目前,行政院版草案在去年送立院審議後,已在委員會完成詢答,最快下個會期逐條討論。草案中規定,私立大學若學生未滿三千人,且連續兩年註冊率未達六成,或發生財務明顯惡化、積欠教師薪資三個月以上等狀況,將列為「專案輔導學校」,若無法改善就必須停招,並在三年內轉型或退場。
草案更規定設置「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基金」,規模五十億元,用於補助學生轉學,以及融資給校方作為教師資遣費等。
但高教工會認為,永達、亞太的案例都顯示教育部輔導無效,「輔導到最後就是什麼都沒了,在財務惡化、欠薪時,教育部就應該直接解除董事會並接管。」高教工會理事長劉梅君說。高教工會提出的版本,是以「財務預測二年內,將發生資金缺口達財務調度困難情形」作為指標,且將轉型期縮短到一年,力求速戰速決。
不論最後通過的版本為何,徒法不足以自行,主管機關一直以來都可依法處理退場,卻未見實績。高教退場,如何不淪為圈地掠財的金錢遊戲,有待教育部展現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