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連鎖百貨夾殺,比漾廣場攜手年輕人愛牌,闖出一片天。
站穩社區型經營,縮小規模,做深不做大,下一戰是淡水。
在市中心的百貨商場逐漸飽和下,像京站、統一阪急、環球購物中心這類位於交通樞紐的「軌道經濟」形態百貨,和比漾廣場這類的地區型百貨,被認為是未來百貨業兩大成長趨勢。
商研院創模所組長林原慶說,日本百貨公司受到電商衝擊後,近幾年開始鎖定地區商圈消費力道最強的族群做特色化,目前看來是百貨業典範轉移的一道曙光。比漾廣場也走類似路徑,林原慶說:「以前百貨公司越大越好、一次滿足,商圈特色化是鎖定某個族群的需求偏好,吸引族群高頻率到這停留消費。」
二○○○年開業的太平洋雙和店,由太平洋建設(簡稱太設)與房東東家建設合資豐東興業,主要由太設經營;一三年雙方合作結束後,東家建設接手主導經營,一四年東家建設董事長夫人潘慧珍決定另創品牌「比漾廣場」接續營運。
新品牌建立象徵一個重新出發起點,第一步就是要明確品牌定位。
接手後的潘慧珍不斷觀察社區的客層到底需要什麼,如何特色化。一六年,她找來政大同窗、新光三越前販促部協理周寶文擔任比漾廣場的董事總經理,為比漾的轉型,踏出關鍵的一步。在百貨業經歷豐富的周寶文很清楚比漾所面臨的挑戰。
調體質:不做全方位 文青風、潮牌讓雙和人買單
「我入行二十多年,行業變化差太多了,經濟環境、電商、消費形態都改變很多。」本想退休,卻被老同學說服重出江湖的周寶文說,「現在做商場很辛苦,不像以前周年慶石頭擺一擺、西瓜擺一擺就能賣得掉……。」雖然辛苦,但是去年比漾廣場來客量成長還是近十%,今年至五月也成長超過七%,主要原因就是明確定位和系列變革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