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格勒戰役對蘇聯是攸關生死的一仗,但對德國則非關存亡,在有差別的條件下,德國三十萬大軍完全被殲滅;由於台積電只專心做晶圓代工,因此這是台積電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因為攸關生死,所以會下決心來防禦。」
張忠謀多次以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史達林格勒戰役,說明自己迎戰對手的必勝決心。在他領軍下,台積電生涯是他口中宛如「黃金般的晨潮」,閃閃發光,更說,退休後自傳下冊的重點,會放在五十歲以後,這正是他創辦台積電的三十光陰。
回顧台積電的三十年歷史,自定調成為專業的晶圓代工事業以來,張忠謀從人才、技術都落後的蠻荒之中闢地開墾,一路披荊斬棘,歷經無數次大小戰役,才將荒地變沃土。
換言之,如果書寫自傳下冊,張大帥帶領台積電打過的幾場關鍵戰役,是如何展現其中的決策勇氣與定見,勢必是貫穿其中的重要章節。
戰役一》棄IBM,改為自行研發
台積電的第一場大仗是一九九九年,張忠謀決定自行研發路線,○.一三微米製程不與IBM合作,不再仰賴他人,而是自行研發。
一九九九年,全球景氣正逐步攀上高峰,台灣另一大晶圓代工廠聯電與十餘家IC設計公司結盟,聲勢浩大,是晶圓雙雄比拚較勁的激情年代。當時半導體製程技術正從鋁製程轉換到銅製程,是技術發展的一個大轉變。
台積電起初與擁有先進技術的IBM洽談授權合作,IBM要求把製程研發放在美國,但台積電考量研發必須與晶圓製造緊密整合,如果此時與IBM合作,意味著,台積電未來都將受制於人,幾經考慮,張忠謀決定自己開發。
日前,在清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學位給台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時,身為貴賓的張忠謀回憶,幫助他做下這個關鍵決策的,正是「最佳戰友」曾繁城。當時,他問曾繁城,「有沒有信心自己做?多久可以做出來?」曾繁城回答有信心,讓張忠謀大膽拍板。
後來,IBM轉而找聯電洽談,聯電決定全面與IBM合作,並停掉台灣開發團隊,轉進紐約。日後這個技術雖開發出來,但聯電在移回台灣晶圓廠生產時卻遇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