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職場活動轉換為有目標的練習或刻意練習的機會,讓練習與工作合而為一,透過刻意練習,離開舒適圈,學習新技能,嘗試更多挑戰。
亞特非常認同刻意練習的心態,表示人應該離開舒適圈以練習新技能、提升能力,並強調意見回饋的重要。他傳達給客戶的訊息從「心態」開始。提升組織表現的第一步,便是要了解參與者須拋棄既有工作方式才可能進步,得先找出並排除三個常見的迷思。
第一個迷思:人的能力受限於天生注定的特質。這種信念常見於各種「我沒辦法」的說法中:「我就是沒有什麼創意。」「我沒辦法管人。」「我對數字一竅不通。」幾乎人人都能藉由正確練習方式的幫助,在自己選擇的任何領域中精進,心態絕對重要。
第二個迷思是只要經驗夠多,一定會進步。以一成不變的方式一再重複做事,不但無法進步,反而會造成停滯和退步。第三個迷思是想求進步只須努力。只要夠努力,就會進步。想成為更好的管理者,再努力一點;想增加銷售業績,希望提升團隊表現,再努力一點。
邊做邊學,事半功倍
光靠努力進步有限,刻意練習的心態則提供截然不同的觀點:任何人都可能進步,不過得用對方法。停滯不前並非因缺乏天分,而是方式錯了,找出「正確的方法」,亞特稱其中一個方法為「邊做邊學」。這方法適用於忙碌到少有時間練習技能的商業人士。目標是將一般職場活動轉換為有目標的練習或刻意練習的機會。
例如,公司裡的典型會議可能是一個人在用PowerPoint 簡報,其他經理人和同事坐在黑暗中努力保持清醒。可能的進行方式如下:報告人選定簡報要著重改善的技能,如說的故事要引人入勝,或報告時少盯著檔案以增加即興性。聽眾則針對報告人的表現做筆記,之後練習提供意見回饋。
如果只進行一次,報告人也許能獲得一些有用的建議,但單次練習若有幫助,可能也很有限。不過,企業若能在所有的會議中規畫這樣的練習,員工便能在多種技能上逐漸進步。
一家叫「藍兔」的冰淇淋公司採用這套做法,該公司區域業務經理會定期拜訪主要客戶,也會一年數次和資深業務經理討論下一波銷售策略。
傳統上,對客戶的報告只是更新銷售資訊,藍兔公司卻成功將練習融入其中。針對下一波銷售策略中最困難部分,會議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由區域業務經理向一名同事扮演的客戶方主要採購人員做簡報。簡報結束後,其他經理人會回饋意見給那位區域業務經理,提出他表現得理想的地方,又有哪些部分須調整、改善。
由練習驅動,時時練習
那位業務經理隔天會再簡報一次, 同樣得到一些意見回饋。兩次練習都會錄影,以供經理人回顧自己的表現,等實際面對客戶時,簡報已潤飾改善到遠超過原本的表現。「邊做邊學」的好處之一在於人會因此習慣練習,並將練習放在心上。
一旦了解經常練習的重要,察覺這樣做可能帶來的進步,平日便會利用機會化一般的工作,為練習活動。「由練習驅動」,頂尖專家正是如此時時練習,並尋找加強技能的方法。
我的建議是尋找遵循刻意練習原則的方法:這套方法能否讓人離開舒適圈,嘗試有挑戰性的事物?能否讓人即時獲得與表現和可能的改善方式有關的意見回饋?建立這套方法的人有沒有在該領域找出頂尖專家, 又是否明瞭頂尖專家和泛泛之輩的不同?其設計是否著眼於培養該領域專家具備的技能?雖然未必代表該方法絕對有效,但可能性必定高出許多。
(本文選自第五章‧洪依婷整理)
作者 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
●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被譽為「研究 世界專家的世界專家」。
● 他的研究曾被許多暢銷書引用,例如《異數》《恆毅力》《我比別人更認真》《孩子如何成功》等。
作者 羅伯特‧普爾(Robert Pool)
● 科學作家,擁有美國萊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曾於知名科學刊物《科學》與《自然》工作。
● 著有《夏娃的肋骨:追尋性別差異的生物學根源》 《工程學之外:社會如何塑造科技》等書。
譯者 陳繪茹 出版 方智 出版日期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