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認為未來充滿無限可能,卻忽略:所有的經驗其實是萬千種可能性的其中一種。於是,我們經常從過去的事件累積經驗,但實際上卻是錯的經驗。
要讓一位經理人明白如何經營企業,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找出成功的公司,它們之間有什麼共同的作法,然後建議經理人模仿。使用這種方法的最著名案例,當屬柯林斯(Jim Collins)撰寫的《從A到A》(Good to Great)。
盲目複製成功公司 看不到別人為何失敗
柯林斯與團隊分析了上千家公司,從中挑出十一家邁向卓越的公司,接著試著找出它們進步的原因,進而建議其他公司採用相同的概念,以期達到相同的結果。其中包含領導力、人才、依據現實所設計的方法、聚焦、紀律,以及運用科技。這是個很符合直覺的公式,裡頭有一些很棒的名言,也讓柯林斯賣了數百萬本書。
沒有人會質疑柯林斯的動機。他確實努力想幫助這些主管;而且,如果因果關係很明確的話,他的方法確實有效。但麻煩在於,公司的績效,總會受到能力與運氣這兩者的影響;也就是說,所謂的成功策略不可能永遠有效。所以,把成功歸因於某種策略,可能會是錯誤之舉,因為你的樣本裡只有贏家。更重要的問題是,有多少嘗試這些策略的公司,最後真的成功了?
牛津大學策略教授鄧瑞爾(Jerker Denrell)稱此為 「失敗案例的採樣不足」(Undersampling of Failure)。他認為,公司主要的學習方法之一,就是觀察成功企業的表現與特質。
問題是,經營績效不佳的公司根本難以生存,所以幾乎不會出現在研究的群體裡。假設有兩家公司採取完全相同的策略,一家因為運氣好成功了,另一家卻失敗了。
由於我們的抽樣是根據結果,而不是策略來做選擇,所以我們只觀察到成功的公司,並以為他們的策略可行。
換句話說,我們認為他們的好結果是出自優良的策略,而忽略運氣的影響力。我們把沒有關係的事,連起了因與果。我們無法觀察失敗的公司,因為它們已經消失了。但如果能夠觀察,我們可能會發現,雖然運用相同的策略,結果卻是失敗的;我們也才會明白,盲目地複製策略,恐怕只是白忙一場。
鄧瑞爾提出一個情境來解釋這個概念:其中,採取高風險策略的公司,有可能創造極高或極低的績效;選擇低風險策略的公司,績效則符合平均水準。高風險策略可能讓公司傾全部資源投入一種科技;低風險策略則是會分散資源、選擇各種不同方案。
績效最佳的公司,往往是重押單一選項,而且剛好成功者;績效最差的公司則是做了類似決定,卻以失敗告終。隨著時間流逝,成功的公司愈來愈茁壯,而失敗的公司只能關門大吉,或落入被購併的下場。
若缺乏完整樣本 根本無法判讀策略好壞
想從這個過程中歸納出法則的人,由於只觀察到績效佳的公司,因此會做出錯誤的推論,認為高風險策略就會創造高績效。鄧瑞爾強調,這並不是要評斷高風險策略或低風險策略孰好孰壞。重點是,你必須考慮完整的策略樣本,以及這些策略的結果,才能從其他公司的經驗中歸納出有用資訊。
如果運氣影響了行動的結果,你就不該研究成功案例的背後策略;反之,你應該研究策略本身,看看這個策略是否禁得起考驗。
(本文摘自第二章,吳廷勻整理)
成功與運氣
作者 麥可.莫布新
( Michael J. Mauboussin)
● 策略投資專家,在金融界已有長達25 年的服務經驗。1993 年起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商學院兼任教授。
● 曾任美盛資金管理首席投資策略師,以及瑞士信貸銀行總經理暨美國分行的首席投資策略師。
● 著作《魔球投資學》榮獲美國《商業週刊》2006 年十大商業好書之一;美國「1-800-CEO-READ」網站評選為「歷來百大最佳商業書籍」之一。
譯者 陳冠甫
出版 天下雜誌
出版 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