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價值,是根據他如何徹底執行在共同體分工中所擔任的角色而決定。
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那我再問得更深入一點。不得不相信,或是不得不合作的關係,這不是只限於工作場合吧?
哲學家:
哲學家:
嗯。最容易了解的例子,就是像運動競賽中的隊友之類的,這可說是最典型的分工關係。為了贏得比賽,必須超越個人好惡,互相合作。沒有因為討厭所以不理對方,或關係不好就不上場這樣的選擇。比賽一旦開始,就完全忘記「喜歡」或「討厭」。隊友之間不是「朋友」的關係,而是一種「功能性」的存在。所以自己也要盡可能表現優異,扮演功能性的角色。
年輕人:
年輕人:
⋯⋯比起關係好不好,優先考量的是能力。
哲學家:
哲學家:
這部分是無法避免的吧。事實上,亞當.斯密曾斷言,分工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人類的「利己之心」。
年輕人:
年輕人:
利己之心?
哲學家:
哲學家:
假設有一位製造弓箭的名家。只要用他製造的弓箭,就能格外提升命中率與殺傷力。不過這個人並不是狩獵高手。跑得慢,視力又差,儘管有了好弓箭,卻抓不到什麼獵物⋯⋯有一天,他終於意識到:「那麼,自己就專心製造弓箭吧!」
年輕人:
年輕人:
喔∼為什麼?
哲學家:
哲學家:
如果專心製造弓箭的話,一天可以做出好幾十副。只要把這些交給擅長狩獵的夥伴,他們能夠獵到的獵物應該比現在更多才是!之後再分得一些他們帶回來的獵物就行了。因為這樣就是讓彼此獲得最大利益的選擇。
年輕人:
年輕人:
原來是這樣。不是一起工作,而是各自分擔擅長的領域啊。
哲學家:
哲學家:
對狩獵高手們來說,如果可以得到製作精巧的弓箭,應該沒有什麼比這個更棒的了。自己不必製造弓箭,只要專心打獵就好,然後將獵物一起分給大家⋯⋯就這樣,由「集體狩獵」進一步構成更高層次的分工合作體系。
年輕人:
年輕人:
的確是很合理。
哲學家:
哲學家:
重要的是,「沒有任何一個人犧牲了自己」;換句話說,純粹基於利己之心的組合,構成了分工制度。追求利己之心的結果,產生了一定的經濟秩序。這就是亞當.斯密所認定的分工。
年輕人:
年輕人:
在分工的社會裡,追求「利己」到極致的結果,會和「利他」有所連結。
哲學家:
哲學家:
就是這麼一回事。
年輕人:
年輕人:
不過阿德勒鼓吹的是「貢獻他人」吧?三年前,您還斬釘截鐵地說過,要我們以貢獻他人為目標,說那是人生的指針,是「導引之星」。優先考量自己利益的想法,難道不會與「貢獻他人」相互矛盾嗎?
哲學家:
哲學家:
一點也不矛盾。首先要踏入工作關係中,與他人或社會利益相結合。這麼做的話,在追求利己之心的前方,就是「貢獻他人」。
年輕人:
年輕人:
話雖然那麼說,可是一旦有了角色的分擔,不就產生了優劣嗎?也就是擔任重要工作的人,還有從事無關緊要工作的人之間會有差異。這樣不會違反「對等」的原則嗎?
哲學家:
哲學家:
不,並沒有違反原則。如果站在分工的角度想,職業不分貴賤。不論是一國的宰相、企業的經營者、農夫、工廠勞工,甚至是一般很少被當成職業看待的全職家庭主婦,所有的工作都是「共同體之中必須要有人去做」的,我們不過是各自分擔而已。
年輕人:
年輕人:
不論什麼樣的工作都具有同等價值?
哲學家:
哲學家:
對。關於分工,阿德勒是這麼說的:「人的價值,是根據他如何徹底執行在共同體分工中所擔任的角色而決定。」
也就是說,個人的價值不是以「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來判斷,而是由他對那份工作「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來決定。
年輕人:
也就是說,個人的價值不是以「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來判斷,而是由他對那份工作「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來決定。
年輕人:
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嗎?
哲學家:
哲學家:
例如以你來說,辭去圖書館館員的工作,選擇了教職這條路。在你眼前,有好幾十名學生,你感覺到自己擔負著他們的人生。你覺得自己正在從事一份無比重大,而且對社會有用處的工作。說不定,你甚至認為教育才是一切,其他職業根本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是以整個共同體來考量,圖書館館員、國中老師或其他各式各樣的工作,全都是「共同體之中必須要有人去做的事」,其中並沒有好壞之分。會有好壞之分的,只有對工作所採取的態度而已。
年輕人:
但是以整個共同體來考量,圖書館館員、國中老師或其他各式各樣的工作,全都是「共同體之中必須要有人去做的事」,其中並沒有好壞之分。會有好壞之分的,只有對工作所採取的態度而已。
年輕人:
這裡所說「對工作採取的態度」,是什麼意思?
哲學家:
哲學家:
原則上,在分工的關係中,會重視個人的「能力」。比方說,企業在錄用員工時,以能力高低為判斷標準,這部分的確沒錯。不過,以分工為起點,之後的個人評價,還有彼此關係的狀況,就不是光憑能力來判斷了。反倒是「想和這個人一起工作嗎?」這樣的想法更重要。因為不這樣的話,互助合作會變得困難。
至於決定「想和這個人一起工作嗎?」「當這個人遇上困難時,我想幫助他嗎?」這種想法的關鍵因素,就在於那個人誠實坦率的程度,還有對工作採取的態度。
年輕人:
至於決定「想和這個人一起工作嗎?」「當這個人遇上困難時,我想幫助他嗎?」這種想法的關鍵因素,就在於那個人誠實坦率的程度,還有對工作採取的態度。
年輕人:
那麼,您的意思是只要誠實坦率、態度真誠的話,不論是從事拯救人命的工作,還是利用他人弱點去放高利貸的人,價值都一樣不變嗎?
哲學家:
哲學家:
嗯,不會變。
年輕人:
年輕人:
喔!
哲學家:
哲學家:
我們的共同體中具備了「一切所有的工作」,各式各樣的工作都有人去做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的多樣性,才會豐富多元。如果是不具價值的工作,而且沒有任何人需要的話,不久便會遭到淘汰。能夠不被淘汰而留存下來的,都具有一定的價值。
年輕人:
年輕人:
所以即使是高利貸也有價值囉?
哲學家:
哲學家:
那麼想是很自然的吧。最危險的,其實是主張那種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談論著不上不下的「正義」。陶醉在「正義」中的人,無法認同自己以外的價值觀,對「正義的介入」堅持到底。這種介入繼續下去的話,最後等在終點的,應該是一個剝奪自由、整齊畫一的灰色社會吧。你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好,其他人也一樣,不論做什麼工作都沒關係。
〈本文選自全書 李幸臻 整理〉
作者:
岸見一郎
哲學家。1956年生於京都,居於京都。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結業。除了專攻哲學(西洋古代哲學,尤其是柏拉圖哲學)外,1989年起,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並成為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證的諮商師與顧問。自從撰寫暢銷世界各國、堪稱阿德勒心理學的新經典著作《被討厭的勇氣》後,便如同阿德勒生前所做的一樣,為了使世界更臻良善,花費許多精力在日本及海外與許多「年輕人」對話、進行諮商。著作包括《被討厭的勇氣》等多部阿德勒心理學作品。
古賀史健
株式會社batons代表。自由撰稿人。1973年出生於福岡。專門以聽寫記錄的方式從事書籍撰寫,參與過許多暢銷商業書刊與紀實文學書籍出版。2014年,因「以商業類書籍撰稿人的身分獲得注目,並讓撰稿人的地位大幅提升」而獲得該年商業書大賞的審查員特別獎。前作《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由於對阿德勒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落差感到困惑,於是再度前往京都探訪岸見一郎先生。經過數十小時的討論,以「勇氣二部曲」完結篇的角度寫就了本書──《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
書名: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出版:究竟出版社
作者:
岸見一郎
哲學家。1956年生於京都,居於京都。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結業。除了專攻哲學(西洋古代哲學,尤其是柏拉圖哲學)外,1989年起,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並成為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證的諮商師與顧問。自從撰寫暢銷世界各國、堪稱阿德勒心理學的新經典著作《被討厭的勇氣》後,便如同阿德勒生前所做的一樣,為了使世界更臻良善,花費許多精力在日本及海外與許多「年輕人」對話、進行諮商。著作包括《被討厭的勇氣》等多部阿德勒心理學作品。
古賀史健
株式會社batons代表。自由撰稿人。1973年出生於福岡。專門以聽寫記錄的方式從事書籍撰寫,參與過許多暢銷商業書刊與紀實文學書籍出版。2014年,因「以商業類書籍撰稿人的身分獲得注目,並讓撰稿人的地位大幅提升」而獲得該年商業書大賞的審查員特別獎。前作《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由於對阿德勒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落差感到困惑,於是再度前往京都探訪岸見一郎先生。經過數十小時的討論,以「勇氣二部曲」完結篇的角度寫就了本書──《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
書名: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出版:究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