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學校的育成中心,都以老師研發成果作為育成對象。但是臉書等許多國際知名創新企業,卻都來自學生的創意發想!」副校長許孟祥一開口就點出高雄第一科技大學(以下簡稱第一科大)想做的,和傳統學校不一樣,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
二○一○年上任的校長陳振遠,為校方的育成特色定調,他說,「我們要找出自己的特色,因此轉型為全國第一所『創業型大學』,成為首要發展目標。」
高雄第一科大打造「創夢工場」,培養學生創業精神。圖為學生自行研發的空拍機,已被業界預購五台。(攝影/鄒保祥)
首創「創業課程」 發掘好點子
「我們走過冤枉路,一開始想創業,只聚焦以教授為核心的創業模式!」許孟祥解釋,第一科大一開始將創業的焦點放在鼓勵教授將研發成果轉為企業商品,以為如此可觸發源源不絕的創業動能,再由教授帶著學生創業。「盤點後發現,老師其實更想做研究、教學,並沒有太多創業欲望。我們回頭研究全世界的創新創業,才發現動能其實來自學生。」
校方先舉辦「創業星光幫」,幫助學生將創意變成創業,透過比賽,提供獎金,讓學生落實創意的可能。
也為了「把蛋孵化、壯大」,第一科大為師生打造完整的創業生態。許孟祥表示,校方參考國外如哈佛、史丹佛等校,規畫出兩階段創業育成,先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實踐創意,再投入創業。
校方鼓勵學生「只要願意去想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法,人人都可以是創客。讓學生from Zero to Maker(從零到創客)。」許孟祥說。去年,第一科大更取經美國知名創業管理學院巴布森商學院(Babson College)首創的「創業課程」,將「創意與創新」列為全校必修課程。
大一開始,這堂課就採混班修課,每班六十人分二十組,來自不同科系的學生一同腦力激盪,找出現實生活中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從中發掘創業點子。
「經過一學期淘汰,一班只要留下來三個創意點子,二十班下來就等於孵了六十顆蛋!」許孟祥分析,如果運氣好的話,參考巴布森商學院創業成功率達七%,第一科大一學期課程,有機會培養出四家新創企業。
接著是「from Maker to Makert:讓創意變成創新產品!」配合星光幫比賽機制,輔導學生務實思考商業經營所須面對的問題。
第一科大的育成中心,便是學生創客的「創夢工場」。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碩士生葉獻棠組團「KD Tech」,從一篇論文出發,在指導助理教授姚武松的鼓勵下,把論文點子轉成創意產品,進而參加學校的「創業星光幫」脫穎而出。
從創意到創業 學校全力支援
今年下半年,葉獻棠的「肯尼拓驅動科技公司」即將誕生,他的軍事用平台空拍器,已被業界預購五台,一台價值達三十萬元。當初若不是姚武松一句話:「畢業不要只帶論文走,研究丟一邊。」葉獻棠不可能踏出第一步,加上創夢工場、校方輔導課程,對他實踐創業,都提供了養分。
「輔導課程讓我們知道客群是誰、團隊核心價值在哪、通路及收益來源……,多位育成中心的專案經理也熱心指導我們規畫財務、建立損益表……。」葉獻棠細數團隊在創業星光幫的所學。學校悉心指導下,團隊目前已經打入科技部舉辦的「創新創業激勵平台計畫FITI」五強,前後累計已拿下二六八萬元創業獎金,也獲得第一科大天使基金投資三三○萬元。
「我們今天談創業就要談生態系統,好的生態系統才會自己茁壯。」許孟祥認為,第一科大創業生態「一條龍」化,將育成中心的角色往前延伸,不但教學生如何將創意孵成「企業」,還往前教學生如何「生出好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