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大學扶植學生新創事業,只能把眼光放在台灣?中原大學就把育成的基地擴展海外,成為少數具有國際市場能力的育成中心。
能夠打國際盃,主因在於中原育成的財務獨立性。從一九九七年成立,中原的育成中心就被校方要求財務必須「自給自足」;少了學校編預算支援,中原育成只能自己找財源。幾年下來,透過產學合作、輔導廠商等收入,奠定獨立的營運空間。產學營運總中心副執行長王世明說:「一般補助預算對出差餐旅費都有規範,但我們有自己的營運基金,不會被綁手綁腳。」
「我們輔導的許多廠商想要走上國際市場,他們說,需要與國際連結。」中原大學輔導的企業以科技業、生技業為主,十年前這些廠商都想到中國、東南亞找市場、蓋廠、建立供應鏈,特別是當時東協即將成形,大家都在思考如何提前布局。
中原大學產學營運總中心副執行長王世明(前排藍衣者),花10年搭起中原的海外創業網路。(攝影/鄒保祥)
用台灣技術優勢 找到長期夥伴
越南則是王世明啟動海外育成的第一個試驗點。當時輔導的廠商艾格瑪在泰國、馬來西亞都有代理廠商,想要去越南布局;而當地一流大學越南河內百科大學的教授正想創業,來拜訪熟悉精密機械技術的王世明。一個有技術、一個需要技術,「正好相配」,經他媒介,雙方一拍即合,促成第一次的海外生意。
這一次的媒合成功,王世明因此進一步接觸越南河內百科大學校長,了解越南當時對技術移轉需求。他接著帶領包括艾格瑪及國內其他廠商如印刷電路板廠商、食品企業等拜會學校,展現台灣廠商技術實力,促成越南河內百科大學與中原共同成立育成中心。「我要的是長期合作夥伴,我需要在當地找個育成中心合作,而不只是個人合作。」王世明說,百科是越南河內一流大學,重要官員多從該校畢業,如果能在當地成立育成中心,未來將能提供台商當地政府資源。
「越南是第一個案例,從零到有很難,但若成功,要再建第二家共同育成中心就很容易了!」王世明相當自豪的合作案例其實在印尼。
二○○八年國際市場對於生質能源需求升溫,原本從事半導體設備的廠商福信看見機會,找上中原大學育成中心輔導轉型。早期台灣做生質能源原料不外乎廚餘、甘蔗,但廚餘不好收集,甘蔗、玉米又是經濟糧食,都不是最好的選項。「我們的化工系教授正在研究用痲瘋樹(又稱桐油樹,果實含油率高,可作為生物柴油原料)果實做生質能源,就介紹給他!」王世明成功引介,促成這場姻緣。
但是如此就必須解決原料的問題。由於痲瘋樹主要生產在土地貧瘠的印尼,王世明透過印尼農漁業合作社顧問鍾財王的介紹,找到當地擁有六千萬會員的農漁業合作社,一舉解決原料問題,找到合適的設廠地點、人力。
王世明花了一年時間讓福信落地生根,也讓印尼農漁業合作社看見台商實力,雙方決定仿照越南河內百科大學與中原成立共同育成中心。王世明尋找海外夥伴有個小撇步,他透露,漁業、農業是印尼的主要產業,因此直接與印尼農漁業合作社合作,當地大學找上門談成立共同育成中心,就被他婉拒。
國外人脈 也成為國內新創養分
這段佳話其實未完,因為痲瘋樹果實榨完油之後的殘渣,還能做成裝潢用的環保膠,育成中心再將校內師生創業的「中原生資」引介到印尼,建起台商產業聚落。王世明表示:「福信對我們非常滿意,還將當地設的新公司一七%股權捐贈給中原。」
十年下來,王世明把一批又一批的中小企業送出海外四處征討,他們落地生根的背後,也為中原大學編織出綿密的海外人脈網絡。當校園新創開始如雨後春筍般萌芽時,過去累積的資源,順勢成為中原扶植育成獨特的養分。如今在海外十六國已有當地合作夥伴,在越南、印尼、上海、泰國等地共有七家共同育成中心,輔導至少四十家企業打開海外市場。
十年累計的海外資源脈絡,也成為新創企業出國跳板,由校內學生陳振豪創業的「人育語言」,計畫前往競爭者較少的菲律賓市場做線上英語教學,中原育成中心就藉由當地菲律賓姊妹校瑪布阿科技學院協助,為學生找到當地上千位語言教師。人育語言目前也發展做日語教學,與日本最大線上學習機構QQ English合作。
中原大學的國際育成成績斐然,甚至整套輸出,泰國教育部派出三批人來中原受訓學習,印尼工業部育成中心也派官員來上一禮拜的課程。「育成中心就像經營一家公司,要了解客戶的需求,及如何滿足需求,而我們因為能自給自足,才能比別人早開始做國際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