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若你正為資遣或無薪假所苦,請一定要勇於出走

若你正為資遣或無薪假所苦,請一定要勇於出走

2016-02-24 14:14

我從畢業之後,就一直待在科技界,到現在也打滾了14年。經歷過科技新貴的風光年代,也放過無薪假,甚至不只一次慘遭資遣。

採訪撰稿 周佩穎


 
 
我記得剛進入科技業時,薪資談判的光景和現在完全相反:薪水是隨員工開,老闆只負責批核就是。若老闆不夠大方想砍薪?沒關係,還有4、5個面試等著你。每次和部門聚餐,大家也都搶著買單,覺得能夠請同事吃飯,自己也很有面子。不像現在,同事三人去小吃店吃午餐,結帳時連一起切的80元的小菜都會認認真真的除以三。

景氣好不好,我最知道。現在無人不知的「無薪假」、「資遣」,應該也是從科技業發明和發揚光大的吧。但這種事值得驕傲嗎......

一份工作無論如何做三年?我也想,但......

我之前看過某些文章,說無論如何,一份工作都該至少待三年。這種論點我每看到一次,就心酸一回。我工作前7年,沒有一份工作超過三年,但不是我愛換工作,而是景氣差不多也是三年內一次循環,而我,每回都難逃資遣命運。

第一次被資遣,是因公司決定遷廠去大陸,宣布副理級以下員工全數資遣,當時還是小菜鳥的我當然也在名單中。那時還很年輕,不知道怕,只想著反正也沒想在這間公司待到退休,還有資遣費領,有什麼關係?

很快的,我又找到了上市上櫃科技公司的類似工作。這公司名號響亮,不只同儕羨慕,父母在親友間提到我的公司也覺得有面子。但這一切都是虛名,事實上,我的固定底薪只有2萬4,得靠常態加班的加班費才能領到3萬8。

令人心慌的無薪假:一個月只上班兩週,一天只工作3小時

某一年,訂單大減,公司開始實施「單週上全天,雙週放假」政策,這次我開始覺得心慌了,但我想,無薪假只是一陣子,總比之前被資遣好,於是勒緊褲帶咬緊牙關忍耐著。有些在別的產業、沒有經濟壓力的朋友,聽到我的工作狀況,竟然還說:「其實這樣也好,你之前那麼常加班,現在剛好讓工作和生活平衡一下,可以多花點時間陪陪家人或出去走走,應該也不錯吧。」

哎,他們哪裡知道,每天一睜開眼,樣樣都要花錢,每個月的水電費、餐費、交通費,還有各種稅單,可沒有一樣會休假呀。

這樣苦熬了一個月,公司又宣布了新的工作時間:上班的單週,工作時間改為9點到12點,只要上半天。可是,光是我的通勤時間,來回就要花上1個半小時,卻只能賺3小時的薪水,這樣工作,真的算賺到錢嗎?

不用上班,也不敢回家。公園裡的魚,都吃得比我飽

不用上班的那半天,我也不敢回家,之前隔週才上班,已經讓我飽受關心壓力,我不想再看到其他人擔憂的眼神,就算是出於善意,我也不想面對。

沒班可上的下午,我就到公園裡坐著發呆、想心事,有時喝瓶水就算混過一餐。剛開始,偶爾還會買個幾十元的魚餌餵餵魚,後來仔細一算,才驚覺魚餌錢差不多也是我一餐的餐費,就此再也不買了。頂多看看垃圾桶裡中有沒有別人丟棄剩下的麵包屑,有才會撿來餵魚打發時間。

有次我又去撿垃圾桶裡的麵包袋,無意中看到水裡自己的倒影,猛然一驚,繼而悲中從來:我還不到30,怎麼就像遊民一樣被迫四處流浪呢?

不只是我,其他同事當然都知道大事不妙,心慌之餘,也有不少人開始找其他工作。但坦白說,除非轉行,否則當時電子業每家公司的狀況都差不多。

四處流浪卻無處容身,資遣心酸誰知曉

終於,大家最不希望的事情發生了:公司宣布倒閉,所有員工全數資遣。我因年資未滿三年,依照勞基法,公司只要在20天前通知我,根本來不及找新工作。

被資遣後,我每天還是穿得整整齊齊出門,我不想讓人發現我又被資遣了。出門後,我會到圖書館用免費的電腦找工作。但每次只能用半小時就必須離開,否則圖書館員會來關切。我只能再去翻翻報紙求職欄,等著下回輪到我用電腦的時間。連在圖書館都沒有安身之處,四處流浪的苦,實在難以言喻,想著想著,眼前求職欄上的各種工作總變得一片模糊。我只能抽離情緒,全心專注在眼前的徵人條件,我怕一深想,就再也沒有前進的動力。

好在我當時的年紀還不算太大,過了一陣子,又找到了相關工作。表面上看似恢復了以往穩定工作的日子,但其實很多狀況已悄悄有了改變:經過金融海嘯的震撼教育後,老闆變精了:「原來無薪假這麼好用!沒訂單就放無薪假,撐不住的走也沒關係,有訂單再招聘就行了!」而員工則是膽子變小了:「景氣這麼差,有工作就加減做吧,其他的不要太挑剔了。」

老闆承諾「令大家滿意」的年終:1463元

很幸運的,這次新工作上任時,正是景氣復甦的時候。幾乎一上班,就開始每天忙趕工,工作10小時甚至12小時都是常有的事。累歸累,大家心中還是開心的,因為老闆之前曾承諾:「今年景氣好,訂單多,年終獎金雖不敢說多豐厚,但一定令大家滿意。」

終於撐到了尾牙,人人都引頸期盼並討論著年終獎金會有多少?是一個月、兩個月,甚至可能更多?沒想到一看薪資條──竟然只有紅包1,463元,連買套年菜都不夠!大家都非常錯愕:明明公司很賺錢的呀?1,463這數字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

有同事私下流傳,老闆上個月愛車失竊,好像沒找回來,這個月就訂了一台最新型的賓士,可能是年終大縮水的原因。

經過這幾次的教訓,我下定決心轉行,不再只當生產線上的工程師,硬著頭皮轉任業務。當然一開始會有些不習慣,不過熬過撞牆期,工作慢慢上手後,現在已經升到課長職務,除了平日有業績獎金之外,年終獎金也從兩個月起跳。更重要的是,業務是「帶錢進來」的單位,公司的重視程度不可同日而語,我再也不用擔心受怕,深怕自己成為下一波景氣差的受害者。

我在這份工作已經待了七個年頭,雖然已步入正軌,但想起過往坎坷的經歷,還是會感到心驚。若你正為資遣或無薪假所苦,請一定要勇於改變,否則,每到年關,人人開心準備過年,你卻要擔心下一份工作的著落,內心百般煎熬,還得強顏歡笑,那種內心苦楚,真的不是旁人能體會的。

 

「簡單講,會被鎖定的關鍵在,你是否為『本地且唯一稅務居民』,若非本地、且是多地稅務居民,財富資料就會被『交換』,而上述條件就是判斷線索。」

 

另外,針對二○一九年起開戶的客戶,須提出自我聲明,或透過理財顧問報告、表明稅務居民身分;「像此案例,移民加拿大後,包括住所、個人財產等,都會被判定為加拿大稅務居民,但又因常住台灣,也符合台灣稅務居民身分;在同時為兩國,甚至多國稅務居民情況下,帳戶資訊就會被交換至多個國家。」林志翔表示。

 

再來,以台灣身分在新加坡理財,理論上就會被認定為台灣的稅務居民;但對於客戶的加拿大稅務居民身分,是否可經由「自我聲明」或「理財顧問報告」審查辨識出來,就要看各國銀行執行狀況而定。「如果開戶時,銀行有要求客戶填寫自我聲明文件,卻未如實填寫為加拿大及台灣稅務居民而被查出,就有可能遭罰。」他提醒。

 

富邦證券專家團隊協理陳秋蘭,將過去多重國籍案例彙整,提出幾點注意事項。「像坐移民監期間,通訊電話等資料是否曾變更為加拿大?理財顧問是否對移民這件事知情?就算目前到新加坡理財,留下的帳戶資料都是台灣相關,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日後被查核出來也不用太意外。」

 

有些客戶甚至打算將資產搬到「不會與台灣資訊交換」的地方,或以外國人身分開戶,留下與台灣無關的資料,以為這樣就能隱藏金融資料、或將資料交換到低稅率國家。但陳秋蘭提醒,國際對洗錢防制查核標準嚴格,各家金融機構也會用各種方法詳查客戶實際居住地、資金來源,為了避免日後陷入更多麻煩,其實不宜採取類似行動。

 

族群二》 中國有所得者 稅款可互抵

 

情境二:我在中國工作,投資股票也有買賣房產,在當地都有依法繳稅,若台灣和中國交換資訊,我還會被課稅嗎?

 

解答:目前中、港、澳金融資訊不會與台灣交換,未來開始「互通有無」時,所繳稅款兩岸就可互抵。即台灣人民若有中國地區所得,得申報並可自應納稅額中扣抵。

 

現階段台版肥咖條款特別排除中國、香港及澳門地區,主因在與中國地區進行稅務用途資訊交換之前,應先修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相關規定,才符合立法程序,因此目前中、港、澳金融資訊仍不會與台灣交換。但未來開始「互通有無」時,所繳稅款兩岸可以互抵,應該沒有重複課稅的問題。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行副總經理陳文孝指出,台灣人在中國不論賣出房地產或股票,除依當地規定完稅外,未來若兩岸開始進行「金融帳戶涉稅信息交換」,出售資產所得在台灣就有申報納稅義務;「但,若能進行兩岸文書認證,且在台有進行納稅申報,那在中國已繳稅款就可在台抵稅。」

 

他表示,今年七月,中國金融機構就已進行第一階段高淨值帳戶(一百萬美元以上)盡職調查,預計年底完成;一八年底將完成低淨值帳戶(一百萬美元以下)的調查,接著就開始每年進行交換。「對台商來說,像帳外經營收入、下腳料小金庫收入,台籍員工薪資兩地發放,及因境外股權代持、而無法進行盈餘分配等問題都會浮上斠面。企業部分也應著手檢視兩岸肥咖實施風險,進行有效管理。」

 

至於個人部分,依據《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台灣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有中國地區來源所得者,應併同台灣地區來源所得課徵所得稅。但其在中國地區已繳納之稅額,得自應納稅額中扣抵。因此未來申報時,可特別留意。

 

林志翔指出,若有中國地區所得的民眾,應將所得發生處所名稱、地址及所得額詳細列入該年度所得,辦理結算申報,「申報時,應檢附海基會驗證後的中國地區完稅證明;納稅人再自應納稅額中,扣抵該年度在中國地區已繳所得稅,扣抵數額部分,應依其『加計中國地區來源所得後』,適用稅率計算增加的應納稅額,再與中國地區所繳納的稅額相比,取其較低者作為可扣抵稅額。」

 

舉例來說,一六年小王有中國地區來源所得五百萬元,在當地已繳所得稅一六○萬元;在台灣地區所得為一百萬元,免稅額、扣除額為四十七.三萬元,則該年度綜合所得稅應納稅額計算如下圖。

 

肥咖條款

▲點擊圖片放大

 

族群三》海外投資者 逾六七○萬元須申報

 

情境三:以前,我從來沒有申報過海外投資獲利,CRS資訊交換後會不會因此被查稅?

 

解答:海外所得部分,每戶達一百萬元就要列入計算,國內所得加計最低稅負稅基超過六七○萬元就要申報,已實現之獲利或虧損才能互抵。

 

申報海外所得不一定會多繳稅,須透過計算才知道結果,「重點是CRS上路後,國稅局對第一次交換回來的資料,餘額較高的,必然會優先核對過去海外所得申報情形;如有必要還會被找去說明、交代申報數字是何依據,或過去未申報原因。」陳秋蘭說,簡單講,查稅有稽徵成本考量,國稅局一定是先挑異常的下手。

 

她舉例說明,像二十歲的年輕人,海外金融帳戶資產卻高達一百萬美元,究竟是父母贈與或是另有海外所得;若父母在國內已有贈與,加計海外贈與金額,是否就會超過年度免稅額?若非贈與,那海外所得發生年度及過程,相較下就一定會比五十歲中壯年更容易引發國稅局關注,成為查稅目標。

 

再來,被海外金融機構「交換回台的所得」,也未必就等於「應申報的海外所得」。例如,中國所得就要併入綜所稅,而非中國來源的海外所得還要分類;像「海外財產交易」這部分,當年度虧損就能與獲利相抵,但不能拿去抵其他類型的海外所得,包括海外利息、海外股利等。陳秋蘭提醒,海外財產交易所得及損失,都要是已實現才能互抵,若只是「紙上虧損」就不能列入計算。

 

情境四:我在美國、英國、澳洲等地,皆有投資不動產及理財,資金都是從國內匯出去,但當初匯款紀錄和買賣成本已不可考,CRS交換帳戶資料後,若被查稅怎麼辦?

 

解答:以推計課稅方式申報或舉證所得產生時間已過七年的核課期。

 

若確實找不到當初購買不動產或投資成本證明,一般作法有二,一是採推計課稅方式申報海外所得;另一則是證明,海外所得發生時間為二○一○年之前,「如能舉證,部分海外資產總額為○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即有資產餘額,或海外所得產生時間已過七年的核課期,就可大幅降低海外所得應納稅額。」林志翔說。

 

其中,推計課稅方式,可依下列規定計算所得額:一、不動產按實際成交價格之一二%;二、有價證券按實際成交價格之二○%;三、其餘財產按實際成交價格之二○%,來計算所得額。

 

陳秋蘭強調,「推計所得」算法核心精神,在有「出售」事實,但因年代久遠,而無法舉出當時取得成本,並非只要是帳戶餘額,就可用二○%當所得額,像類似案例就可用這種方式來主張自己的權益。

 

族群四》海外信託配置者 釐清「他益」或「自益」

 

情境五:父親成立了一個境外信託,資產依契約分配給我們兄弟姊妹。幾年前,我們分到了一些財產,目前信託未分配的資產還不少,若資訊交換會有稅務問題嗎?

 

解答:先確認贈與時點是成立時或是依契約分配時,皆須依國內稅法對信託課稅的原則辦理。

 

境外信託課稅的關鍵,要先確認贈與時點是成立時、還是依契約分配時。「假設境外信託成立時即發生贈與效力,依法委託人就要申報繳納贈與稅;未來信託產生收益,因信託財產已屬受益人財產,產生的所得,即是受益人所得,須依所得稅法規定報繳。」林志翔說,但是目前台灣對海外信託如何課稅,並沒有例外規定,因此還是會參照國內稅法對信託課稅的原則來辦理。

 

進一步來看,信託契約內容一般又分為:他益(委託人與受益人非同一人)或自益兩種。依贈與稅法,信託契約成立、或追加信託財產時,都要主動申報贈與;且信託財產及孳息不論是否分配,都要計入受益人所得;「這些課稅規定看似界定清楚,但背後卻仍有很大討論空間。」陳秋蘭表示。

 

她舉例,像要保人成立保險金信託,若契約內容載明,委託人仍可新增並變更受益人,甚或解約將資金全部拿回來,就國稅局角度,信託成立時便仍是「自益信託」,等到受益人真的分配到財產時,才是贈與發生時點。

 

「但過去民眾在境外進行信託規畫時,不會主動申報贈與;因此自益或他益認定是否與國稅局存有差異,就值得確認。」陳秋蘭提醒,若是他益信託,必須注意贈與行為是否仍在核課期間(未申報核課期間為七年),或每年追加信託財產金額,是否超過每年贈與免稅額度。只有提早檢視、發現問題,才能降低稅務規畫的風險。

延伸閱讀
川普投顧加速台股趕底!「中級反彈」攻堅一路到9月?聯電、第一金、長榮航…15檔攻守兼備股出列
川普投顧加速台股趕底!「中級反彈」攻堅一路到9月?聯電、第一金、長榮航…15檔攻守兼備股出列

2025-04-13

永續航空燃油(SAF)是什麼?價格比一般燃油貴數倍…為何華航、長榮航仍搶簽採購大約
永續航空燃油(SAF)是什麼?價格比一般燃油貴數倍…為何華航、長榮航仍搶簽採購大約

2025-04-24

關稅衝擊爆搶運潮,航運股即將噴出?長榮、陽明及萬海...一張表看15檔受惠股:榮景背後藏1隱憂
關稅衝擊爆搶運潮,航運股即將噴出?長榮、陽明及萬海...一張表看15檔受惠股:榮景背後藏1隱憂

2025-04-23

長榮、陽明、萬海…航運股強漲4天熄火,存股族只看高殖利率?分析師喊毋湯先做這件事
長榮、陽明、萬海…航運股強漲4天熄火,存股族只看高殖利率?分析師喊毋湯先做這件事

2025-04-16

想搶反彈?長榮、陽明、萬海…航運股它又漲停,但長線首選是這檔!卡位金融股:殖利率逾5%首選曝光
想搶反彈?長榮、陽明、萬海…航運股它又漲停,但長線首選是這檔!卡位金融股:殖利率逾5%首選曝光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