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常都對慈善事業持有一種錯誤的觀念,總是認為要等生活安定了之後〈甚至是有錢了〉才能開始做公益。每一個人對財富及成功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但我可以告訴你,無論任何人與任何收入,大家心目中的「富有」都只存在於未來。
二十五美元禮物卡的複利效應
同理心是一種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這種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輕鬆掌握,或是有建設性的使用它。我們收到的感謝卡是孩子們用他們溫暖的小手寫下的真誠話語,沒有什麼比這種將贈予人和受贈人聯繫起來的方式更能激發人們的同理心的了。
當我還是孩子時,在去超市的路上,總會看到一個裝扮成聖誕老人的救世軍成員在募捐。我經常會把零錢放到他的募捐箱裡,但「聖誕老人」的募捐箱是一個「黑洞」,我的零錢究竟去哪了,我對此一無所知,而且也從來沒有人找到我並對我說:「嗨,謝謝你捐贈的那一點錢,它們正是我們需要的,世界饑餓問題已經被解決啦。」
我並不是為了得到一聲「謝謝」才這麼做的,因為多做好事的確是一種美好的品德。
在捐贈之選網站上,那種不透明的募捐方式消失了,我可以直接看到捐贈結果和受贈人的回饋,這讓我產生了再多捐一些的念頭。這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聰明的正向回饋。激發同理心遠比把錢投入募捐箱中需要更多的想像力。當你收到小朋友由衷的感謝函時,這個小朋友的生活也就更好了。你可以看到他的需求,以及實現他夢想的路徑。從此,麗薇亞和我開始定期在捐贈之選網站上捐款。我們那時還不怎麼有錢,所以每次只捐五十美元,但我們確實非常投入。每天晚上,你可以選擇看上一、兩集喜劇,也可以選擇幫助一些有困難的孩子,哪種感覺更好呢?
透過捐贈之選網站,我發現了之前提到的利他主義的巨大漣漪效應。我還有更大的收穫,那就是:如果史提芬.科伯沒有給我這張二十五美元的禮物卡,我就不會有機會幫助這些孩子。我並沒有改變世界,但我幫助某些老師完成了他們的心願。並且那些讀了《夏綠蒂的網》的孩子也會從中獲益,這些益處將一直伴隨著他們,並產生深遠的影響;此外,這些孩子還擁有了從陌生人那裡收到禮物的人生體驗。
所以,史提芬觸及的不單單是我自己,他的禮物卡也會送達至老師、孩子的手中,人們在這種相互交流中體會到了積極的力量。我並不是科伯邀請的節目嘉賓中唯一收到禮物卡的人,如果收到禮物卡的每個人(或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人)都有和我類似的經歷,試想一下這種舉手之勞將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在使用者大會上,我們給與會者每人發了一張二十五美元的捐贈之選網站禮物卡,這樣大家可以在網站上選擇相應的資助項目。捐贈之選網站的創辦人兼首席執行長查理斯.貝斯特(Charles Best)後來告訴我們,這些與會者在網站上選擇資助項目並付諸行動的比例非常高。
史提芬的一個小小善舉─他自掏腰包給每一位參加他節目的來賓一張二十五美元的禮物卡,卻以幾何般的增長速度傳播善意。我把這種現象稱作「利他主義的複利效應」。
我們都知道複利的價值:如果你有一個帳戶,每個月的利息都會加到這個帳戶的存款中,那麼下個月的存款利息就會比上個月多那麼一點點。月復一月,你的財富增長曲線就會越來越陡峭。舉個例子,當你二十歲時,你在銀行裡存入了一百美元,帳戶的年息是百分之○點六四。按月複利計算,等到你四十歲時,你的銀行帳戶裡就會有二萬五千七百二十四美元(同時,信用卡帳戶貸款的平均年利率是百分之十五,這要比你存款帳戶的利息高出二十三倍!如果你在二十歲時信用卡裡的負債為一百美元,並且每個月都增加一百美元的負債,而且中途從來沒有還款,那麼等到你四十歲時,你將欠銀行十五萬三千五百六十七美元)!
複利效應不僅體現在存款帳戶或者信用卡負債上,史蒂芬的禮物卡也激發了我和麗薇亞能力所及的多次捐款。
後來,有些情況發生了變化,Twitter成長起來了,我的財務狀況也得到了改善。麗薇亞和我開始透過捐贈之選網站捐贈更多的錢,於是,查理斯.貝斯特來見我。
我幫他們重新規畫了網站,並提出一些建議。我個人和慈善事業的關係逐步緊密起來,最後我成為這個網站主要的捐贈人、顧問和積極參與者。
所有的一切都源於一張二十五美元的禮物卡。
#
當你沒什麼錢的時候,你很難去從事公益活動。但是相信我,我有很多年都在舉債度日,所以我非常熟悉那種只是一美元也要煩心的感覺。人們通常都對慈善事業持有一種錯誤的觀念,總是認為要等生活安定了之後〈甚至是有錢了〉才能開始做公益。每一個人對財富及成功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但我可以告訴你,無論任何人與任何收入,大家心目中的「富有」都只存在於未來。
「等到將來再給予」是一種錯誤的觀念,這和金錢沒什麼關係。如果你早一點參與,你捐出的禮物的價值就會隨著時間成長而累積。這種理念從兩個方面來說都是正確的:第一,在你擁有很多錢之前,你已經養成了公益的習慣,它會一直伴隨著你。這樣,隨著你的財富增加,你給予的意願就會更強烈。第二,這一點也許更重要,那就是你的公益行為會產生漣漪效應,就像史提芬的禮物卡一樣。二十年後,你的公益行為將比你到四十歲或五十歲時寫下的那張支票額度要大得多。
公益行為並不局限於金錢,你也可以用付出時間來替代捐款,或是宣傳科伯的好意,也可以少捐一點。
最小、最微不足道的公益行為將永遠改變你行善的軌跡,這就是我所說的「利他主義的複利效應」。越早開始從事公益,產生的效應就越大。
#
直到二○一○年我才算結束了舉債度日的生活。那時Twitter 還沒有上市,但作為一個成功的新創企業,投資者在私下轉讓股權是一個讓財富兌現的好機會。我始終對Twitter 的發展充滿信心,所以不會把Twitter的股分全部賣掉,但把所有的錢都投資於一個公司也不合理。任何一個參與了公司創業的人都會抓住這樣的獲利機會。
於是,我變現了一部分股權。我清楚地記得我將股權轉讓出去的那天,當時的商務經理發信給我,裡面寫道:「我們算清楚了。」那確實是一大筆錢,多到我做夢都想不到。
我回覆道:「哇唷,謝謝!」
他又回覆道:「哇唷?你重啟了你的人生耶,就這點反應而已嗎?」
然後,我下樓和麗薇亞開玩笑說:「啊哈,我們現在是名副其實的有錢人了。」
其實什麼也沒有改變,我只是感受覺到了一種絕對的放鬆。我一直是個窮小孩,成年後也一直負債累累。麗薇亞的父母都是自由藝術創作者,他們憑藉手藝過日子。
雖然我們兩人從來沒有流落街頭,但也從沒有感受到金錢上的安全感。這就好像前一天晚上麗薇亞和我從咖啡罐裡面倒出幾枚硬幣投到吃角子老虎裡,之後麗薇亞開心得不得了,因為我們一下子中了一百美元的「大獎」!
當我們終於有了足夠的錢擺脫負債累累的生活時,我要說錢確實是個好東西,它給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免疫系統。當你舉債度日時,你每個月都要考慮該償還哪些帳單,自己還欠哪張帳單,你的生活始終處於崩潰的邊緣,每一筆開銷都好像在割肉一樣,任何事都能成為夫妻吵架的原因。
如果你有了足夠的錢──其實也不用太多,只要能滿足日常所需,支付帳單之後還能有些積蓄,這樣,那種持續的焦慮感就會漸漸消失,提心吊膽的日子也會一去不復返。金錢對於我的最大作用,就是讓我從焦慮不安中解脫出來。
對於金錢的作用,我要提到的另外一點是,金錢能放大你的自我。這幾乎是一條普世真理。如果你是一個好人,又有了錢,那麼你就能成為一個大慈善家;但如果你是一個王八蛋,有了錢之後你就會變本加厲地成為一個更惹人厭的王八蛋。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由你自己選擇,但我要說的是,沒錢可以作為不做公益的藉口,但當你成為一個有錢人之後,你就沒有藉口了。
〈本文選自全書 李幸臻 整理〉
作者:
畢茲‧史東Biz Stone
Twitter共同創辦人,也是所有創辦人中唯一非工程師出身者。他畢業於麻州韋爾斯利高中,雖然獲獎學金進入曼徹斯特大學,卻因為獲得出版社的美術設計工作而毅然輟學,後與朋友共同創辦早期的社群媒體Xanga。離開Xanga後,畢茲因為個人部落格的經營有成,被Blogger創辦人伊凡‧威廉斯(Evan Williams)拉進Google,為Blogger團隊工作。後與伊凡還有傑克‧多西(Jack Dorsey)一起創辦Twitter,兩人僅花兩周就寫出了Twitter的原型。Twitter是畢茲最成功的事業,然而因為董事會對於幾任執行長的不信任,以及公司無法堅守他「媒體中立」的理念,導致他離開Twitter,並另創以O&A為主體的社群媒體Jelly。
畢茲參與的公司包括Xanga、Blogger、Odeo、Obvious,以及最為人所知的Twitter與Jelly。另外他還出版了兩本有關部落格的著作。現居加州。
書名:瘋狂改變世界:我就是這樣創立Twitter的!
出版:時報文化
目錄:
前言 天才的公司
第一章 這能有多難
無業人員初到Google
第二章 每天都是全新的
成為圖書封面設計師以及離開Google
第三章 Twitter的誕生
Twitter的輕鳴
第四章 限制與創造力
魔法數字一四○和推特體
第五章 大家都在用Twitter
西南偏南互動多媒體大會上的奇跡
第六章 當幸福來敲門
遇到我的麗薇亞
第七章 失敗都是珍貴的財富
失敗鯨魚粉絲團的支持
第八章 樹立企業精神
尋找積極的亮點
第九章 小事件,大變化
Twitter小鳥的巨大潛力
第十章 臉書奇遇記
馬克‧祖克伯的五億美元收購計畫
第十一章 群體的智慧
#話題標籤,@某人,轉發
第十二章 你可以駕馭事實
越發嚴謹的職業態度
第十三章 為自己設定原則
不做家庭作業以及強闖畢業舞會
第十四章 Twitter的理念
改變世界非常有趣
第十五章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二十五美元禮物卡的複利效應
第十六章 慈善之舉
社會價值遠在利潤之上
第十七章 權力的遊戲
離開Twitter
第十八章 群體的力量
創立Jelly
後記 一同前行
同理心是一種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這種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輕鬆掌握,或是有建設性的使用它。我們收到的感謝卡是孩子們用他們溫暖的小手寫下的真誠話語,沒有什麼比這種將贈予人和受贈人聯繫起來的方式更能激發人們的同理心的了。
當我還是孩子時,在去超市的路上,總會看到一個裝扮成聖誕老人的救世軍成員在募捐。我經常會把零錢放到他的募捐箱裡,但「聖誕老人」的募捐箱是一個「黑洞」,我的零錢究竟去哪了,我對此一無所知,而且也從來沒有人找到我並對我說:「嗨,謝謝你捐贈的那一點錢,它們正是我們需要的,世界饑餓問題已經被解決啦。」
我並不是為了得到一聲「謝謝」才這麼做的,因為多做好事的確是一種美好的品德。
在捐贈之選網站上,那種不透明的募捐方式消失了,我可以直接看到捐贈結果和受贈人的回饋,這讓我產生了再多捐一些的念頭。這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聰明的正向回饋。激發同理心遠比把錢投入募捐箱中需要更多的想像力。當你收到小朋友由衷的感謝函時,這個小朋友的生活也就更好了。你可以看到他的需求,以及實現他夢想的路徑。從此,麗薇亞和我開始定期在捐贈之選網站上捐款。我們那時還不怎麼有錢,所以每次只捐五十美元,但我們確實非常投入。每天晚上,你可以選擇看上一、兩集喜劇,也可以選擇幫助一些有困難的孩子,哪種感覺更好呢?
透過捐贈之選網站,我發現了之前提到的利他主義的巨大漣漪效應。我還有更大的收穫,那就是:如果史提芬.科伯沒有給我這張二十五美元的禮物卡,我就不會有機會幫助這些孩子。我並沒有改變世界,但我幫助某些老師完成了他們的心願。並且那些讀了《夏綠蒂的網》的孩子也會從中獲益,這些益處將一直伴隨著他們,並產生深遠的影響;此外,這些孩子還擁有了從陌生人那裡收到禮物的人生體驗。
所以,史提芬觸及的不單單是我自己,他的禮物卡也會送達至老師、孩子的手中,人們在這種相互交流中體會到了積極的力量。我並不是科伯邀請的節目嘉賓中唯一收到禮物卡的人,如果收到禮物卡的每個人(或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人)都有和我類似的經歷,試想一下這種舉手之勞將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在使用者大會上,我們給與會者每人發了一張二十五美元的捐贈之選網站禮物卡,這樣大家可以在網站上選擇相應的資助項目。捐贈之選網站的創辦人兼首席執行長查理斯.貝斯特(Charles Best)後來告訴我們,這些與會者在網站上選擇資助項目並付諸行動的比例非常高。
史提芬的一個小小善舉─他自掏腰包給每一位參加他節目的來賓一張二十五美元的禮物卡,卻以幾何般的增長速度傳播善意。我把這種現象稱作「利他主義的複利效應」。
我們都知道複利的價值:如果你有一個帳戶,每個月的利息都會加到這個帳戶的存款中,那麼下個月的存款利息就會比上個月多那麼一點點。月復一月,你的財富增長曲線就會越來越陡峭。舉個例子,當你二十歲時,你在銀行裡存入了一百美元,帳戶的年息是百分之○點六四。按月複利計算,等到你四十歲時,你的銀行帳戶裡就會有二萬五千七百二十四美元(同時,信用卡帳戶貸款的平均年利率是百分之十五,這要比你存款帳戶的利息高出二十三倍!如果你在二十歲時信用卡裡的負債為一百美元,並且每個月都增加一百美元的負債,而且中途從來沒有還款,那麼等到你四十歲時,你將欠銀行十五萬三千五百六十七美元)!
複利效應不僅體現在存款帳戶或者信用卡負債上,史蒂芬的禮物卡也激發了我和麗薇亞能力所及的多次捐款。
後來,有些情況發生了變化,Twitter成長起來了,我的財務狀況也得到了改善。麗薇亞和我開始透過捐贈之選網站捐贈更多的錢,於是,查理斯.貝斯特來見我。
我幫他們重新規畫了網站,並提出一些建議。我個人和慈善事業的關係逐步緊密起來,最後我成為這個網站主要的捐贈人、顧問和積極參與者。
所有的一切都源於一張二十五美元的禮物卡。
#
當你沒什麼錢的時候,你很難去從事公益活動。但是相信我,我有很多年都在舉債度日,所以我非常熟悉那種只是一美元也要煩心的感覺。人們通常都對慈善事業持有一種錯誤的觀念,總是認為要等生活安定了之後〈甚至是有錢了〉才能開始做公益。每一個人對財富及成功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但我可以告訴你,無論任何人與任何收入,大家心目中的「富有」都只存在於未來。
「等到將來再給予」是一種錯誤的觀念,這和金錢沒什麼關係。如果你早一點參與,你捐出的禮物的價值就會隨著時間成長而累積。這種理念從兩個方面來說都是正確的:第一,在你擁有很多錢之前,你已經養成了公益的習慣,它會一直伴隨著你。這樣,隨著你的財富增加,你給予的意願就會更強烈。第二,這一點也許更重要,那就是你的公益行為會產生漣漪效應,就像史提芬的禮物卡一樣。二十年後,你的公益行為將比你到四十歲或五十歲時寫下的那張支票額度要大得多。
公益行為並不局限於金錢,你也可以用付出時間來替代捐款,或是宣傳科伯的好意,也可以少捐一點。
最小、最微不足道的公益行為將永遠改變你行善的軌跡,這就是我所說的「利他主義的複利效應」。越早開始從事公益,產生的效應就越大。
#
直到二○一○年我才算結束了舉債度日的生活。那時Twitter 還沒有上市,但作為一個成功的新創企業,投資者在私下轉讓股權是一個讓財富兌現的好機會。我始終對Twitter 的發展充滿信心,所以不會把Twitter的股分全部賣掉,但把所有的錢都投資於一個公司也不合理。任何一個參與了公司創業的人都會抓住這樣的獲利機會。
於是,我變現了一部分股權。我清楚地記得我將股權轉讓出去的那天,當時的商務經理發信給我,裡面寫道:「我們算清楚了。」那確實是一大筆錢,多到我做夢都想不到。
我回覆道:「哇唷,謝謝!」
他又回覆道:「哇唷?你重啟了你的人生耶,就這點反應而已嗎?」
然後,我下樓和麗薇亞開玩笑說:「啊哈,我們現在是名副其實的有錢人了。」
其實什麼也沒有改變,我只是感受覺到了一種絕對的放鬆。我一直是個窮小孩,成年後也一直負債累累。麗薇亞的父母都是自由藝術創作者,他們憑藉手藝過日子。
雖然我們兩人從來沒有流落街頭,但也從沒有感受到金錢上的安全感。這就好像前一天晚上麗薇亞和我從咖啡罐裡面倒出幾枚硬幣投到吃角子老虎裡,之後麗薇亞開心得不得了,因為我們一下子中了一百美元的「大獎」!
當我們終於有了足夠的錢擺脫負債累累的生活時,我要說錢確實是個好東西,它給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免疫系統。當你舉債度日時,你每個月都要考慮該償還哪些帳單,自己還欠哪張帳單,你的生活始終處於崩潰的邊緣,每一筆開銷都好像在割肉一樣,任何事都能成為夫妻吵架的原因。
如果你有了足夠的錢──其實也不用太多,只要能滿足日常所需,支付帳單之後還能有些積蓄,這樣,那種持續的焦慮感就會漸漸消失,提心吊膽的日子也會一去不復返。金錢對於我的最大作用,就是讓我從焦慮不安中解脫出來。
對於金錢的作用,我要提到的另外一點是,金錢能放大你的自我。這幾乎是一條普世真理。如果你是一個好人,又有了錢,那麼你就能成為一個大慈善家;但如果你是一個王八蛋,有了錢之後你就會變本加厲地成為一個更惹人厭的王八蛋。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由你自己選擇,但我要說的是,沒錢可以作為不做公益的藉口,但當你成為一個有錢人之後,你就沒有藉口了。
〈本文選自全書 李幸臻 整理〉
作者:
畢茲‧史東Biz Stone
Twitter共同創辦人,也是所有創辦人中唯一非工程師出身者。他畢業於麻州韋爾斯利高中,雖然獲獎學金進入曼徹斯特大學,卻因為獲得出版社的美術設計工作而毅然輟學,後與朋友共同創辦早期的社群媒體Xanga。離開Xanga後,畢茲因為個人部落格的經營有成,被Blogger創辦人伊凡‧威廉斯(Evan Williams)拉進Google,為Blogger團隊工作。後與伊凡還有傑克‧多西(Jack Dorsey)一起創辦Twitter,兩人僅花兩周就寫出了Twitter的原型。Twitter是畢茲最成功的事業,然而因為董事會對於幾任執行長的不信任,以及公司無法堅守他「媒體中立」的理念,導致他離開Twitter,並另創以O&A為主體的社群媒體Jelly。
畢茲參與的公司包括Xanga、Blogger、Odeo、Obvious,以及最為人所知的Twitter與Jelly。另外他還出版了兩本有關部落格的著作。現居加州。
書名:瘋狂改變世界:我就是這樣創立Twitter的!
出版:時報文化
目錄:
前言 天才的公司
第一章 這能有多難
無業人員初到Google
第二章 每天都是全新的
成為圖書封面設計師以及離開Google
第三章 Twitter的誕生
Twitter的輕鳴
第四章 限制與創造力
魔法數字一四○和推特體
第五章 大家都在用Twitter
西南偏南互動多媒體大會上的奇跡
第六章 當幸福來敲門
遇到我的麗薇亞
第七章 失敗都是珍貴的財富
失敗鯨魚粉絲團的支持
第八章 樹立企業精神
尋找積極的亮點
第九章 小事件,大變化
Twitter小鳥的巨大潛力
第十章 臉書奇遇記
馬克‧祖克伯的五億美元收購計畫
第十一章 群體的智慧
#話題標籤,@某人,轉發
第十二章 你可以駕馭事實
越發嚴謹的職業態度
第十三章 為自己設定原則
不做家庭作業以及強闖畢業舞會
第十四章 Twitter的理念
改變世界非常有趣
第十五章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二十五美元禮物卡的複利效應
第十六章 慈善之舉
社會價值遠在利潤之上
第十七章 權力的遊戲
離開Twitter
第十八章 群體的力量
創立Jelly
後記 一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