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廖鎮漢改造三度倒閉的賣場 坪效打敗新光三越 微風 憑什麼在台北車站創造奇蹟

廖鎮漢改造三度倒閉的賣場 坪效打敗新光三越  微風 憑什麼在台北車站創造奇蹟

李建興

管理

攝影組

968期

2015-07-09 11:43

一個曾是遊民流竄,人潮稀落讓商家退避三舍的賣場,竟然可以起死回生,締造出連萬坪百貨都望塵莫及、外國人也自嘆弗如的成績,微風台北車站是怎麼辦到的?我們為您揭開奇蹟的關鍵。

這個賣場面積只有大型百貨公司的三分之一,但它一年二十二億元營業額超越許多知名百貨;客單價只有百貨公司的十二分之一,但它的坪效比全台營業額最高的百貨王—新光三越台中店還要高。


過去五年,當百貨公司的成長率陷入瓶頸,平均不到一成時,它八年成長二十倍。


這是台灣第一個成功的車站型賣場,讓原本暮氣沉沉的台北車站煥然一新,微風食尚廣場締造出台灣賣場新紀錄!


在它之前,台灣沒有說得出名號的車站型賣場。不同於百貨公司的消費者以購物為目的,在車站經營是要能抓住趕搭車的通勤客,兩者模式截然不同。但是,微風食尚廣場經營至今,不僅成功抓住通勤客,甚至讓不搭車的人專程跑來車站消費,創下等同一級百貨公司的營業規模。


根據台灣鐵路局調查,目前每天約有四十五萬人次穿梭台北車站,其中有二十萬人是為了搭台鐵和高鐵,再扣掉路過、轉乘的人口,現在大約有二十萬人是衝著美食廣場而來。這意味著台北車站每年一億六千多萬人潮中,就有七三○○萬人次是微風自己締造出來的。


人潮帶來錢潮,捧出許多業績嚇人的名店。以全台連鎖日式拉麵店龍頭花月嵐為例,二○○七年來台開的第一家店就選在微風食尚廣場,每月五百六十萬元的營業額,不僅讓全台其他十五家分店望塵莫及,更是花月嵐全球業績最好的店。

 

微風台北車站

 

店王製造機 三個關鍵,讓它一年帶進七千萬人潮


除此之外,每天都有粉絲瘋狂排隊搶購的徹思叔叔起司蛋糕,原是在日本銷聲匿跡的老店,靠著來微風台北車站設店東山再起;而標榜韓國最大豆腐煲專賣店的涓豆腐,來台六年後,在微風食尚廣場設置的分店,即以五百多萬元的月營業額,成為全台業績最好的店家之一;至於賣中式料理的小南門,微風食尚廣場店的業績,更是東興路本店的二倍。


小南門點心世界特助楊豐禎說:「微風台北車站是台灣的餐廳店王製造機,任何美食連鎖店都想來這兒試試水溫!」
若是台北人,一定會對廣場目前的榮景感到驚奇,因為同一地點,在微風進駐前的十八年間,賣場一直經營不起來,人潮稀落竟讓三個經營者倒閉,一度成為遊民流竄的聚集地。「當初我們來場勘時,還有一堆老鼠從我們腳下跑過。」談起微風台北車站的「前生」,花月嵐督導江致賢記憶猶新。


接下「爛攤子」的微風,一開始也是四處碰壁。前往邀約鼎泰豐、欣葉等名店吃了閉門羹,微風執行常務董事廖鎮漢回憶,「曾有原本答應進駐的夜市小攤,到了簽約時卻推說:『兒子要聯考,沒人顧店,不來了!』」即使後來將抽成金打六折,但到了原訂開幕日,招商還不到四成,最終在廖鎮漢重新擬定策略、加碼投資後,才讓原本開幕遙遙無期的賣場順利開張。


但究竟是怎樣的經營策略讓這個原本廠商退避三舍,更被戲稱為「賣場終結者」的地方,從烏鴉變鳳凰?


「有別於前幾個經營者只急著招商收租金,微風少了『二房東』的心態,真正做到了經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定對調』!」曾參與多項政府及民間企業行銷改造方案、德明財經科技大學流通管理系副教授劉原超說。

 

微風台北車站

 

關鍵1:專攻美食 主打消費迅速的產品,瞄準45萬旅客


廖鎮漢回述,○六年拿下台北車站二樓賣場經營權時,內部曾為了經營項目爭議不休。有人建議仿效鄰近台北地下街打造專賣便宜雜貨、小吃的廉價商場;更有人提議,既然外勞多,乾脆招攬印尼店、泰國店,專做外勞生意。但對市場敏感的廖鎮漢卻獨排眾議,決定將這近三千坪的二樓賣場全作為美食街


計畫一出,百貨同業議論紛紛,因為從百貨經驗來看,能創造績效的就是高單價的精品服飾,美食街只是附帶服務,怎麼撐得起業績?微風內部也拿台鐵數據力投反對票:「來台北車站的人,八成為了通勤,吃東西只是順便,更何況鄰近的南陽街、台北地下街、大亞和新光三越都有美食街,如果不賣衣服雜貨,誰會特別來台北車站,上二樓吃飯?」


但廖鎮漢的想法不同,他認為,通勤客多才更該主打消費最不花時間的美食;其次,他洞悉全台灣的商圈,雖然餐廳林立,卻過於分散,消費者浪費在找餐廳的時間幾乎和用餐時間一樣,「我把三千坪的賣場打造成全台最大的美食街,這可以有效省下找餐廳的時間,消費者一定會進來!」


此外,廖鎮漢更看到了台北車站除了通勤客以外的「約會商機」,「說到約會,你多半想到『車站』嘛,而約會要做什麼?當然是去餐廳吃飯了。」


事後證明,這個定位真的抓對了。在微風接手經營的隔年,業績就衝上八億元,是前經營者金華百貨的四倍。


除了定位正確外,「櫃位配置」也是一門學問。如何在空間安排上,同時滿足「通勤客」和「約會客」這兩種目的截然不同的客群?

 

關鍵2:櫃位配置抓住你 便宜、高單價店交錯,讓人潮川流不息


起先,有團隊成員建議,將二樓空間一分為二,西半邊為「自助式的共食區」,迎合通勤族用餐快速、價位低廉的需求;東半邊則是針對約會客而設的中高價「店面式的餐廳區」,但此案遭到廖鎮漢否絕。


一分為二,一下子讓客人往兩邊走,人潮立刻被分散,人氣變得冷清。廖鎮漢腦中想的是,如何讓不同目的的客人在同一空間裡活動,卻又錯落有致,匯集出熱鬧的美食氣氛。


因此,廖鎮漢的櫃位配置,並沒依幕僚建議的分為東西兩區,他發現,微風北車二樓,中有天井阻隔,呈現「回字型」,於是腦海裡,將賣場分為回字型轉角的「角落帶」,和連接轉角的「長廊帶」。


首先,他特別將「角落帶」的空間留給趕時間的通勤客,設置了出餐快速的「自助共食區」,「原因是台北車站的四個樓梯和手扶梯,都在轉角處,這樣才能讓通勤客一上樓就用到餐!」


而為了體貼通勤客,廖鎮漢更先依照台灣人最普羅的口味,規畫「牛肉麵競技館」、「咖哩皇宮」、「台灣夜市」和「美食共和國(異國美食)區」四大主題區,每區都引進六至八個店家進駐,而這種口味壁壘分明的分區策略,能夠讓選定主題區的通勤客,一進場就過濾掉不想要的櫃位,更快做出決定。 


「也許你會問,萬一上樓才發現並不是自己想選的主題,會不會直接走下樓?或者即使在角落帶用完餐後,也不願意逗留了?放心,微風早就解了套。」東方線上行銷副總監李釧如一手拿著賣場的格局圖,一手豎起大拇指,直呼微風櫃位配置的高明之處。

 

3個祕訣,把商場最爛格局變聚寶盆 

微風台北車站

1. 氣勢磅礡的美食街  微風台北車站集結188家店,是全台灣櫃位最齊全的美食廣場,成功吸引非通勤客前來消費,締造「規模經濟」。

 

微風台北車站

2. 特色分明的主題區  依口味分四大主題,主軸明確並節省消費者選店的時間,迎合車站內趕時間通勤客的基本需求。

 

微風台北車站

3. 配置得宜的主動線  用餐快速的共食區設於樓梯口,迎合趕時間的旅客(下圖);  約會客會選的高價餐廳,則置於距出入口較遠的長廊區(上圖)

 

 

微風台北車站

 

微風台北車站

▲點圖放大

 

破解回字型格局 把輕食櫃位設置在長廊帶,接續人氣


她解構,回字型的賣場,原是商場最爛的格局,因為很少客人有耐心逛完一整圈,但微風為了破除這項障礙,刻意將咖啡、茶飲、麵包等輕食設置在連接四個轉角的「長廊帶」,這有兩個用意,一是看準了許多在角落帶完餐的通勤客,通常會再買杯飲料上車,因此人潮會自然往前走到長廊帶,增加了消費。


其次,針對起先走錯主題區,想把握時間,隨手買個輕食的人,也被迫往前覓食,不知不覺中就帶動人潮,也增加消費。


有別於「共食區」主打的是快速用餐、平均客單價在二百元以下的通勤客;針對客單價三、四百元以上約會客而設的「餐廳區」,微風也故意設在長廊帶。


李釧如說,這是因為長廊帶離電扶梯較遠,微風算準了這些約會客會願意多花時間挑餐廳,「我每次約會,一定都在微風台北車站二樓繞完兩圈再決定吃什麼。」「你想想,通勤客和約會客都被留下來多逛了,這裡的人潮怎能不『川流不息』?」


政大企管系教授別蓮蒂進一步分析,微風繼二樓美食區之後,一一年又加以擴大,在一樓和B1設置伴手禮區,這三個樓面的安排,其實各有學問。


她分析,台北車站一樓為購票區,B1為候車區,微風算準了B1的旅客停留時間約十五分鐘,因此賣的都是單價一百元以下,能快速決定、能立刻帶著走的現成伴手禮或便當;相對來說,待在一樓的,多半為剛買完票,還有半小時左右空檔的旅客,則主打價位較高、得花點時間考慮的高級伴手禮。至於距離搭車區最遠的二樓,則留給還有一個小時左右、有時間用餐的消費者。

 

微風台北車站

它的店家禁得起考驗  任何想進駐微風北車的店家,除了得過微風執行常務董事廖鎮漢這關,若業績排名在後10%,一樣會被踢出去。(攝影/吳東岳)

 

「北車二樓像是天堂」 移植微風裝潢,逛美食街像在逛百貨


○六年微風剛接手台北車站賣場時,第一案想的是一般平價美食街的規格,但經廖鎮漢翻案後,目標族群擴大了,也必須經營出高質感,所以決定加碼兩億元,將裝潢預算由一.五億元提升至三.五億元。


廖鎮漢移植微風廣場的裝潢規格,運用大片的拋光石英磚,營造大器格局;平淡無奇的牆面,也安上黑色鏡面玻璃,打造出寬闊與時尚感,讓美食區也能有精品百貨的氛圍。就算餐點不變,質感卻加分不少,台鐵局前局長范植谷就坦言,「許多台鐵員工都承認,從台北車站二樓走到一樓,就好像從天堂回到人間!」


知名裝潢設計師、將作設計負責人張成一說,微風台北車站二樓的舊米黃色調的地板,是最能促進食欲的顏色,而走道刻意留下四米寬空間,則巧妙營造出街廓感,從種種細節,可看出微風深度掌握消費心理學的一面。

 

微風台北車站

它的樓管超雞婆!  配置比一般百貨公司多出二至五倍的樓管,除了維持秩序,更要為各店的營運、菜單、行銷、定價提出建議。(攝影/劉咸昌)

 

關鍵3:嚴格的選店策略 想進駐得過三關,業績不好一樣被踢出


當大環境的氣氛掌握好,最重要的,還是消費者究竟買不買單進駐廠商的商品。


微風台北車站店長劉文茂透露,任何想進駐微風台北車站的店家得過三關:第一關,由微風食品小組帶領進行小組調查、試吃並詢問廠商的意願;第二關加入總經理岡一郎的意見,若再能通過者,便由廖鎮漢親自出馬。照理說,能進入第三階段的應該已經是名店了,但通常會被廖鎮漢刷掉一半。


然而有幸在微風台北車站設店的商家,更得戰戰兢兢,因為根據微風台北車站的內規,只要是業績排名在後一○%的店家,就算招牌再大,隨時都有可能會被淘汰。


以「牛肉麵競技館」為例,當初是從台北市政府評定的十大牛肉麵名店,選了八家前來設店,但後來就有四家捱不過微風的嚴格考驗,被迫撤店。


就算是自己選的店,廖鎮漢同樣不留情面。○七年微風台北車站剛開幕時,廖鎮漢曾仿照東京自由之丘的甜點森林,規畫了集合各家甜點名店的「甜點小路」主題區,但才三個月,發現業績連預估的三成都不到,就立刻撤掉,「在百貨業界,別人是三年一小改(裝),五年一大改,但我們則是三月一小改,九月一大改。」廖鎮漢驕傲地說。


最讓廖鎮漢自豪的,則是微風台北車站有一群「最愛管閒事的樓管」。印象中的賣場樓管,大都是掛著臂章維護櫃位整齊,或是調停櫃姐和顧客間的紛爭,但劉文茂透露,「微風台北車站的樓管,肩負著幫店家賺錢的使命。」


她指出,微風台北車站的樓管角色極為吃重,除了要維護賣場環境及秩序,更要定期到別的賣場考察、市調並觀察、解析各櫃位業績,提出菜單配置、定價策略甚至行銷活動的建議,因此有別於一般百貨一整棟只設五到十名樓管,只有三層樓的微風台北車站,就配置了三十名樓管。

 

微風台北車站

它的裝潢走精品路線  比照精品百貨規格裝潢,地板的拋光石英磚散發出能促進食欲的米黃色調,寬闊走道則營造出街廓感。

 

「沒有不好賣,只有不會賣」 驚人成績,讓日本人都來取經


如今,微風不但締造了台灣美食街與車站百貨的奇蹟,更讓外國人瞠目結舌,○六年,微風標下台北車站賣場的經營權時,廖鎮漢曾走訪日本的品川車站、美國紐約的中央車站取經;但去年,在日本操盤過品川、東京、上野等多處車站商場的ecute株式會社,居然反過來赴台考察。


明確的商品定位、精準的櫃位配置以及獨到的稽核管理,造就了微風台北車站讓同業難以超越的奇蹟,證明了「沒有不好賣,只有不會賣」的經營哲理。

 

「焚化廠政策是,不是不能蓋,但是因為民意,現在要蓋比較難;就算縣市沒辦法蓋,也要有規畫,你的垃圾要怎麼處理。」環保署長張子敬接受《今周刊》專訪時,一語道出政府面對的兩難。

 

垃圾處理

 

焚化廠

焚化廠整改時更換中控設備,至少得停爐近一個 月,將對垃圾調度產生挑戰。圖為新店廠控制室。(攝影/蕭芃凱)

 

 多元處理垃圾   整改焚化廠

 

「七、八年前開始,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討論,台灣有沒有更好的垃圾處理方法?是不是繼續使用焚化爐?前兩任署長時期,我們花了很多精神到世界各地去找方法。但其實,現在還沒有比焚化更可靠的方法。我們不得不回頭討論,是不是要面對焚化爐的整改(整備改建)?」張子敬接著解釋。

 

一七年提出的「多元化垃圾處理計畫」,就是環保署面對問題的解答,這項計畫除了尋求新的垃圾處理方案,也著手籌畫台灣各地老舊焚化爐的升級整備工程,企圖以整改延長焚化廠壽命。

 

張子敬指出,由於垃圾量不斷增加,國內每座焚化廠都肩負所在縣市、甚至外縣市垃圾處理的重擔,一時難以除役或拆除重建;環保署除了協助縣市升級整備焚化爐,也要求沒有焚化爐的縣市須建置多元自主處理設施,例如沒有焚化廠的南投市,便規畫以生質能源為主的綠能永續發展中心。

 

張子敬認為,多元垃圾處理方案能同時達到「恢復焚化爐原來處理量」,以及「盡量減少要進去燒的垃圾」兩項效果;而整備引入的新設備,除了能強化舊有焚化廠的汙染防制技術,減少排放有害氣體,也可以妥善再利用垃圾焚化後所產生的底渣。

 

目前,環保署已補助各縣市政府十七.六二億元,進行焚化廠相關評估及升級整備工程。其中,台北市北投廠、木柵廠及新北市新店廠、八里廠,都已執行整改,另有八座廠正在進行規畫設計與發包。

 

一九年十一月,位於新北市安坑山區、已啟用二十六年的新店廠,成為台灣最早完成升級整備的焚化廠之一。此案以《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ROT(整建—營運—移轉)方式進行,由民間業者達和環保公司全額出資,規畫並執行升級整備工程;整改完成後,達和環保負責管理操作,並可取得焚化廠售電盈利收入。

 

三月中,《今周刊》記者實際走訪新店廠,雖然在腹地狹小的園區裡,連垃圾車進廠都無法迴轉,但達和環保公司、新店焚化廠操作課長楊世豪解釋,新店廠在整改過程中,投入不少心力更新空氣汙染防制設備,針對焚化垃圾易產生的氮氧化物、硫氧化物、戴奧辛及氯化氫,也採取比法規更嚴格的標準處理。

 

例如,為了降低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硫氧化物及氯化氫,新店廠是台灣唯一一座廠,將過去以噴硝石灰為主的除酸設計,替換為成本較高的小蘇打粉(碳酸氫鈉)。除了能更有效去除酸性氣體,也降低飛灰產生量。

 

另外,控制戴奧辛汙染方面,新店廠也於焚化爐裝置觸媒濾袋,取代過去噴灑活性碳的處理方式。不同於活性碳將戴奧辛氣體抓住、固化,轉為飛灰掩埋;觸媒濾袋則根本性地破壞戴奧辛氣體,這種汙染處理方式不僅更有效,產生的飛灰毒性也較低。

 

有效改善空汙   才能消民怨

 

楊世豪強調,新店焚化廠是台灣第一座改裝觸媒濾袋的廠,一條觸媒濾袋就要價一千多美元(約新台幣三萬多元),成本是過去的好幾倍,但如今,他們已經可以控制硫氧化物的濃度降低至十五ppm,為法律規範一五○ppm的十分之一;據環保署一九年最新統計,新店廠硫氧化物排放量的年平均值,確實在全國二十四廠中,表現特別突出。

 

「為了讓大家慢慢喜歡我們,不要排斥我們,我們的資訊數據都公開透明在網站上。鄰近居民願意相信我們一直不斷在改善、排氣也一直愈來愈低,我相信他們就會去接受焚化廠的存在。」楊世豪說。

 

然而,地理環境及廠區條件的先天限制,仍是焚化廠整改難以克服的挑戰。例如,國外先進焚化廠都在使用、可還原八○%至九○%氮氧化物的觸媒反應器(SCR),就需要較大安裝空間;新店廠腹地小,只能用還原效率僅三○%至四○%的選擇性非觸媒還原系統(SNCR),讓防制空氣汙染的願景打了折扣。

 

更重要的是,老舊的焚化爐不會因為整改,而成為新的焚化爐。

 

「大家認為整改完後,這個廠就像新的一樣,不是這樣,能改的東西真的有限。車子再怎麼樣保養,也不可能是一輛新車啊!」楊世豪解釋,新店廠藉更新中央儀控系統(DCS)、更換舊管線及附屬設施,降低非計畫性停機次數,使得焚化率操作穩定,雖能提升運轉率、妥善率,讓垃圾處理量增加五%、一天能處理約六三○公噸,但距離原設計的九百公噸日處理量,仍有不小距離。

 

再者,依焚化爐必須「火力全開」,才能應付日常垃圾的現況,許多焚化爐根本沒有停機整改的喘息空間。楊世豪坦言,「我們新北市還有兩座廠可以負擔,如果只有一座廠的縣市怎麼辦?這應該要中央努力協助,不然整改要推動,會有一定難度 ⋯⋯。」

 

「我們最新的一個爐,都已經用超過十年了,內湖焚化廠從一九九一年開始運轉,如今已經二十九年⋯⋯,新的爐體、技術進不來,整改也只是穿西裝改西裝。」

 

環保署焚化廠評鑑委員、中央大學環工所特聘教授張木彬直言,過去焚化爐設計只考慮焚化垃圾,與國際新建焚化爐兼具「能源產出」功能不同,目前台灣爐體發電效率只有十九%,遠低於先進國家的二五%至三○%。

 

張木彬認為,環保署應該更大膽、前瞻地思考台灣垃圾處理問題。除了要持續引進新技術,也得汰換老舊焚化爐,持續籌畫興建新的焚化廠。

 

焚化爐

▲點擊圖片放大

 

焚化廠可滑雪   效益更放大

 

隨著相關技術及空氣汙染防制設備的改善,在國外,焚化廠已不必然是民眾避之唯恐不及的鄰避設施。

 

一七年,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便啟用了一座全新、外觀前衛的垃圾焚化廠,丹麥政府與當地知名建築師合作,耗資五億美元(約一六○億元新台幣),將「ARC焚化廠」屋頂打造成人工滑雪場,一年得以吸引超過六萬名滑雪愛好者。

 

對哥本哈根多數市民而言,ARC焚化廠不僅打造了獨特的城市景觀、帶動觀光,最重要的是,這座焚化廠達到零碳排放,並帶來龐大的發電效益;新焚化廠不僅能夠處理哥本哈根六十萬居民,以及六萬八千家企業所製造的垃圾廢棄物,焚化燃燒轉換成電力,更可提供當地七萬兩千戶家庭使用。

 

然而,ARC焚化廠至今也招致不少質疑,除了過高的成本及科技投入外,主要的批評則是,哥本哈根當地沒有足夠多的垃圾提供焚化廠處理,不需要如此大型的焚化廠。

 

張木彬認為,台灣若要蓋新焚化廠,不必全然複製外國經驗,但必須引進最先進的空氣汙染防制設備、有效處理底渣,爐體設計則須隨著台灣燒更多事業廢棄物、燃燒所需的熱值提高而調整。

 

他強調,焚化廠作為能源發電的角色很重要,新廠的能源轉換效率,至少要達到《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二五%的規定。

 

長期關注焚化爐議題的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則強調,焚化並非垃圾處理的唯一道路,政府不該只想著蓋焚化廠,更該落實資源回收、垃圾減量,並妥善處理廚餘,「雙北的垃圾成分中,仍有三四%是廚餘,因為縣市沒有自己的廚餘處理設施,政府也沒將心力放在這裡,垃圾量才一直降不下來。」

 

謝和霖認為,政府各部會如經濟部、農委會,都應更嚴肅面對事業廢棄物處理情況。全台灣焚化爐四分之一的處理總量在燒事業廢棄物,在原本設計熱值不足的狀況下,一旦燒了熱值更高的事業廢棄物,無論如何整改,都將壓縮垃圾日處理量,並造成空汙,更容易燒壞爐子、破管。

 

要解決台灣的垃圾危機,沒有單一解方。從垃圾源頭減量、新建焚化廠到末端的汙染處理,都須跨部會進行總體評估,而非偏重或完全排除特定項目。但無論採取何種方案,都是中央與地方須攜手合作與民意溝通的重大信心工程。

 

環保署長張子敬

環保署長張子敬認為,焚化仍是目前台灣主要垃圾處理方式,但面對民意,新建焚化廠相當困難。(攝影/吳東岳)

延伸閱讀
獨家》廖鎮漢駁「微風裁員3成」 強調:今年人事調整比率約為5%,比往年更低
獨家》廖鎮漢駁「微風裁員3成」 強調:今年人事調整比率約為5%,比往年更低

2020-02-19

北台灣百貨版圖完勝 廖鎮漢
北台灣百貨版圖完勝 廖鎮漢

2015-12-17

百貨王子不再只是大膽做夢 廖鎮漢
百貨王子不再只是大膽做夢 廖鎮漢

2014-12-18

風營收年增率 把SOGO、新光三越比下去 廖鎮漢十人團隊闖出百貨成長率第一
風營收年增率 把SOGO、新光三越比下去 廖鎮漢十人團隊闖出百貨成長率第一

2014-04-03

跟上「食尚」的腳步才夠「時尚」—廖鎮漢:認真吃出一片天
跟上「食尚」的腳步才夠「時尚」—廖鎮漢:認真吃出一片天

201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