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代創業家,歷經三、四十年打拚,如今紛紛屆齡交棒,掀起台股最大接班潮,更有許多六年級生「繼承者們」陸續浮上枱面,他們有何不同?又有哪些新發現?台股投資人不能不關注這波新趨勢。
過去五年,台灣上市櫃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異動的次數,就高達一千五百多次,其中,逾一百家的家族企業已由第二代、第三代接棒。
《今周刊》獨家調查,近五年來,有二十八位六年級生的二代接班人逐漸浮上枱面,接任董事長或總經理,或實質掌權,不僅為企業帶來新氣象,更影響到許多小股東手上的股票價值,這是一波台股投資人不能不知道的新趨勢。
這股接班潮,還成為熱門議題,今年四月底,經濟部主辦的一場中小企業傳承論壇上,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前所長薛明玲受邀主講「家族企業之轉型與傳承」,竟吸引了四、五百名聽眾,而且大部分是企業家父子檔,這場論壇最重要的議題就是「傳承」。
六月分股東會,也是市場注目焦點,永豐餘投控總經理兼執行長何奕達、寶成執行長蔡佩君、泰豐董事長馬述健、鳳凰董事長張巍耀、皇翔總經理廖宇翔……,他們都是今年在股東會期間正式亮相的家族企業新生代;更讓這波台股接班潮,推升至今年高點。
世代交替迫切 六年級生冒出頭,創五年新高
世代交替迫切 六年級生冒出頭,創五年新高
企業接班議題,何以值得投資人關注?回顧台灣在一九七○年至一九八○年代成立、且快速成長的企業,以傳統產業為主,經過三十多年打拚之後,如今這批創業家紛紛屆齡交棒,由於華人企業第一代認為,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才有往前衝的動力,因此傾向由子女接班。
根據台灣董事學會的研究,台灣上市櫃公司有三分之二是家族企業,董事學會發起人、也是法國巴黎銀行董事總經理蔡鴻青指出,如今這些家族企業,已進入必須面對世代交替的階段,「這是很迫切的問題。」
同樣地,中研院社會所學者李宗榮的研究也發現,近年來,台灣家族企業在上市公司董監事占比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這意味著,企業主正在交班給自己的後代,或利用家族聯姻交叉持股。因此可見,這波有許多台灣的家族企業優先選擇由下一代成員接班。
當上市櫃公司第二代、第三代接班人浮上枱面,由於養成過程、學經歷等,都和父執輩不同,因此他們的管理、經營特色、行事作風等,也展現出不同的面貌,對企業發展有深遠影響。
發現一 喝過洋墨水 抱團拓人脈,展開異業結盟
發現一 喝過洋墨水 抱團拓人脈,展開異業結盟
不僅如此,新一代抱團結社,借力使力,更勝於單打獨鬥的第一代。
例如去年九月,國泰金控小王子、現任資深副總經理的蔡宗翰,與華泰王子飯店董事長陳天貴的兒子、同時也是飯店副董事長陳炯福,聯手打造台灣第一座投資達二百億元的購物中心。
兩位年輕接班人在美國念高中時期是同學,因此牽成了這項異業合作案。而這次合作,可說是大膽創新之舉,既展現出不同於上一代的經營思惟,更打破了家族企業的傳統經營方向。
薛明玲分析,企業家可以傳承給子女的三種東西就是——財富、企業家精神,以及社會地位或人脈。傳承財富最簡單,通常是透過股權移轉;企業家精神則是視子女的能力和接班意願而定。
至於人脈和社會地位,企業家第二代往往透過參加校友會、同業公會、二代聯誼會等社團,彼此分享管理經驗,也藉此培養革命情感,延續上一代的人脈,不僅鞏固彼此之間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甚至展開異業結盟。
發現二 企管系出身 帶領企業轉型、組織再造
發現二 企管系出身 帶領企業轉型、組織再造
▲企業少主透過異業結盟,開拓新局。嘉泥董事長張剛綸(右)和赫士盟集團第二代、總裁葛世傑(左)合作,進軍餐飲業。(攝影/陳俊銘)
「二代接班後,都想有點作為。」蔡鴻青和一些年輕接班人接觸的過程中,感受到他們「想要做出一番成績」的焦慮,並且急於得到外界的肯定。
企業歷經第一代的輝煌盛世後,舊的成長模式面臨極限,第二代背負著第一代的光環與壓力,如何帶領企業轉型,成了他們最迫切的挑戰。
成立超過四十年的健和興,是國內老牌零組件廠,第二代鄭景壬一三年接手總經理後,帶領公司從傳統端子應用跨足電動車,在營收和獲利都繳出好成績。
同樣於一三年掌舵的嘉泥第三代張剛綸,讓這家老字號水泥廠轉型為建商的態勢,也極為明確。嘉泥去年雖然獲利十二億元,但並非來自水泥本業挹注,而是靠處分土地與轉投資事業。張剛綸在今年股東會表示,「仍不放棄水泥本業,但未來營收成長動能,將來自資產開發。」
目前,張剛綸也積極推動嘉泥轉型的新布局,和知名餐飲品牌的赫士盟集團第二代合作,在台北市大直開發餐飲大樓,正式進軍餐飲業。事實上,赫士盟集團第二代、執行副總葛世中,正是嘉泥發言人、張剛綸表妹王立心的夫婿,兩集團的合作是親上加親。
此外,由於企業家第二代幾乎都有MBA學位,往往展現與上一代不同的經營風格。他們接班後的當務之急,就是強化制度,導入更現代化的經營理念,降低人治色彩、建立遊戲規則,並且強調專業分工。
葡萄王第二代曾盛麟,一○年回台擔任父親曾水照的特助,英國史崔克萊大學企管碩士、行銷學博士的他,面對父親創辦的公司仍停留在磁碟片時代、員工平均年齡達四十五歲,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推動組織再造與創新。
「接班,就是制度的落實。」資誠企管顧問林瓊瀛指出,第一代經營者高度仰賴自身的領導權威,許多事情一把抓,隨著企業規模變大,可能出現無效率、組織怠惰的問題,因此,幾乎所有第二代對於公司治理最大的共識,就是希望能夠強化制度的力量,包括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組織流程等制度。
發現三 擅財務操作 擁抱資本市場,股價亮眼
發現三 擅財務操作 擁抱資本市場,股價亮眼
過去,很多苦幹實幹的創業家,即使公司掛牌上市後,也鮮少和法人接觸。相較之下,金融科系畢業的第二代接班者,更加熱情擁抱資本市場,對企業經營展現出強烈的決心與魄力,也同步反映在企業獲利的成長,以及股價的多頭走勢之上。
國際羽絨原料大廠光隆實業就是一例。光隆掛牌近十四年,從未舉辦過法說會,直到第三代詹賀博於去年六月升任董事長,在十一月底就破例舉行法說會,並繳出破紀錄的獲利成績單,被市場解讀為「公司派作多企圖心強烈」。而詹賀博接班後,外資持股比重從一.七三%攀升至目前三.一三%,光隆股價近一年漲幅更高達一.五倍。
追蹤上市櫃公司第二代接班以來的成績單發現,少主接班後,企圖心都相當強,不僅企業經營得有聲有色,股價也展現強勁的多頭走勢,漲幅逾五成至二倍的,就有十三家公司。大慶證券自營部主管林明謙表示,當企業更換領導人,通常會帶來新面貌,如果經營績效不錯,就會吸引法人買單,帶動股價上衝。
其中,健和興總經理鄭景壬帶領公司轉型,開拓新業務,去年創紀錄獲利四.二億元,更激勵股價一度突破五十元的歷史大關。
主要生產鋁質電解電容的立隆總經理吳志銘一三年接班後,深耕4G、車用電子、風力發電等領域,獲利創下十三年新高,更激勵股價創十二年新高。
發現四 科技業挑戰高 老臣輔佐,少主隔代接班
發現四 科技業挑戰高 老臣輔佐,少主隔代接班
蔡鴻青指出,家族企業的交棒與接班,除了考量兒女的意願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力。相較於科技業需要不斷地技術創新,產業變動快速,不見得第二代有能力接棒;而傳統產業的變動較小,通常較容易培訓第二代接班。
林瓊瀛也指出,高科技業的專業門檻相對較高,受公眾監督的情況也較一般傳產更為普遍,通常不是老闆說了算,必須在更多勢力如家族成員、老臣、大股東等之間拉扯,接班的挑戰也比傳產更加嚴峻。
因此,有些科技業老闆採取「隔代接班」,台達電就是一例,董事長鄭崇華於一二年交棒給專業經理人海英俊,在台達電歷練二十四年的大兒子鄭平出任執行長,展現了老臣搭配少主的接班布局。
▲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中)把董事長位子交給專業經理人海英俊(左),讓老臣和兒子鄭平(右)搭檔,寫下「既傳賢又傳子」的典範。(攝影/陳弘岱)
打破魔咒關鍵 繼承上一代企業家精神
打破魔咒關鍵 繼承上一代企業家精神
今年啟動接班布局的工具機大廠程泰集團董事長楊德華也坦言,雖然兒女已進入董事會,並在公司任職逾三年,但目前仍需歷練,不排除先從經營團隊中找出一位董事長,在過渡時期經營公司。
不過,根據資誠的研究顯示,台灣家族企業由第二代接下經營權的比率有五七%,只繼承股權、但經營權交給專業經理人的比率為一七%。這意味著,家族企業交棒給第二代的比率,遠高於由專業經理人來經營。
「傳子或傳賢,並非一戰定江山的局面。」林瓊瀛指出,家族企業極少有絕對的傳賢或傳子,尤其是企業規模日益龐大,加上股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概念在台灣日漸成熟,即使家族成員接班,也必須透過專業經理人團隊的協助。
隨著台股接班潮的到來,在新生代接班後,許多上市櫃公司將出現轉型,或展現不同的新面貌,未來這批六年級生的第二代經營績效如何,備受市場矚目。
薛明玲說,「成功是失敗之父」,第一代創業家的成功,如果傳承的過程不順利,很有可能造成「富不過三代」的命運。
事實上,《家族企業雜誌》(Family Magazine)曾統計,只有不到三○%的家族企業,成功由第一代傳承到第二代;而能再從第二代傳承到第三代的成功率,又只剩十分之一;至於成功傳承到第四代的,只有四%了。
「創業家是用生命來經營公司。」薛明玲表示,第二代接班,通常會比專業經理人經營得更好,因為他們較有使命感。然而,「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若要打破接班失敗的魔咒,則考驗著這一批台股新接班人,能否繼承上一代的企業家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