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做品牌有特別的敏感與執著,在台灣看來像是「狂妄」的企圖心,但就是這種追求「第一」的精神,打造出頂尖品牌。
我因為在韓國居住過,所以想在「品牌」這件事情上,談談他們一些特點。
韓國人發展品牌上,有一些特別的敏感與執著。
談到像三星這種企業的發展,有人就認為那是韓國舉國之力「護持」出來的例子,無從借鏡。但事實可能不只如此。他們做品牌,有一種在台灣的人看來像是「狂妄」的企圖心。
三星電子今天的品牌價值早已遠超過索尼等日本企業。這在二十年前沒有人會相信,可韓國人卻從沒放棄過自己的這種夢想。
李健熙的父親叫李秉喆,是三星集團的創始人,他在五○年代就創辦了「第一毛織」。小時候我記得「第一毛織,世界第一」這種宣傳就到處都是。
至於李秉喆在六○年代就創立三星電子,其後李健熙接棒後如何攀登到今天的故事,這裡就不必贅言。
韓國人對「第一」的執著,可能也和他們的語言有關。在韓文裡,「第一」這個詞就代表「最」的意思。你去一家餐廳,問老闆什麼是他們最拿手的菜,韓文就是問:「你們家第一好吃的菜是什麼?」
韓國人追求「第一」的決心和企圖,尤其顯示在運動競賽上。台灣的人在提到運動的時候,總是很務實地比較雙方的條件和過去成績,再設定自己表現的滿意值。所以我們經常說什麼「坐三望二搶一」,又經常以上一屆成績是第六名,這一屆成績是第五名的進步就滿足。
韓國人卻總愛瘋狂地追求「第一」。二○○二年世界足球盃在日韓舉行的時候,韓國一打進前四強,首爾飛東京的機票就賣光了,因為很多韓國人都相信那一屆決賽一定是韓國和巴西打,甚至韓國就是最後冠軍得主。
我們先放下那一屆韓國隊的種種爭議不談,他們連足球都敢期許向世界第一挑戰的企圖,是值得注意的。七○年代的奧運,台灣和韓國都是同樣的一金難求,時至今日,兩者差距千里。造成這種差距的,正是他們那種追求「第一」的企圖和決心。
企業也是同理。穩紮穩打、踏實經營,是我們最大的優點。但是和韓國比起來,台灣的企業也和運動有些類似,往往就是少了份非第一不可的決心和企圖。
台灣人傾向於衡量現實,以「老二主義」來取得實力、站穩腳步。這固然是好的,但是這種心態至少在潛意識裡也有相當的風險:甘於亦步亦趨,而失去挑戰自我、突破自我局限的機會。
在奧運競賽上,我們早已看到長期「務實」的「老三主義」、「老四主義」帶給自己的結果是什麼。在品牌經營這件事情上,也該提醒自己。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