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20年當中,公司最重要的資產肯定是人才。如果不提早培育,未來20年的人才未定供不應求。
其實這一年,一群產官學研媒藝重量級人物,也都在為台灣人才發聲。也許不是我得了「人才狂熱症」,而是人才真的是一件非常關鍵且急迫的問題。
進駐政大公企中心「創立方」的一五○位年輕創業家,每個月的第二個星期二晚上,固定和政大EMBA學員和校友面對面搏感情、飆創意、談創業。
七月十日那一夜的主題就是「人才、人才、人才」,他們試圖尋找「台灣人才哪裡來?該往何處去?」的方向。因為「自從今年四月新加坡副總理拋出別重演『台灣故事』的言論後,台灣舉國上下突然驚覺,『人才流失』問題不能再忽視。」
這些正在發展創業計畫的年輕創業家,首要任務就是找到對的夥伴,於是聚在一起具體地思索以下幾個問題:在變動劇烈的當代,人才的定義是否重新改寫?企業該如何引才?留才?育才?創業家又怎樣看待人才議題?
台灣的企業界不是唯一的人才戰場,中國大陸的人才戰爭更是如火如荼地開打。連美國也面臨同樣的困境。根據麥肯錫長達一年以七十七家公司和將近六千位管理者與執行長為對象的有關人才戰爭研究發現,在未來二十年當中,公司最重要的資產肯定是人才。如果不提早培育,未來二十年的人才必定供不應求。
不僅企業,其他各界如學術、政府、教育各界也必須正視人才問題。去年八月,十八位產業、教育、科技、媒體與藝術界領袖,共同連署「人才宣言」,表明「台灣還未能面對事實,不知危機將至,令我們十分焦慮。」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接著在今年七月三日的院士會議中宣布,他已徵得海內外五十四位產學界重量級人士,希望在年底前針對人才培育、產學合作等方向,向政府提出政策白皮書。
然後就是教育部為台灣人才把脈而成立的「人才培育計畫專案」辦公室,預計明年五月底前完成「行動專案」
其實行政院已於二○一○年八月十日,核定由經建會提出的人才培育方案。「人才培育政策應從國家人才培育的角度、學校教育體系、產業界、政府相關部門、社會各階層等全方位的角度來規畫。」
多麼宏觀與周延?可是為什麼還是令人焦慮?是方案失焦?是形成方案歷程不夠開放多元?還是溝通協調不良?仔細想一想,原來,台灣仍然流行「集體獨白」的政策制定及其執行的戲碼。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