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週遭朋友聊到核四,認為事件發展至今,怎樣避免因為政治人物的盲點把一個嚴肅的公共議題搞成政治對決,對台灣未來的發展十分重要。政客有時必須為反對而反對,但對民生經濟議題時不該如此,此時全民的集體意識就是關鍵。
最近與週遭朋友聊到核四,認為事件發展至今,怎樣避免因為政治人物的盲點把一個嚴肅的公共議題搞成政治對決,對台灣未來的發展十分重要。政客有時必須為反對而反對,但對民生經濟議題時不該如此,此時全民的集體意識就是關鍵。最近讀到一本新書「第3選擇」,其中一些想法值得思考,讓核四與核能發電議題能夠發展出新的選擇繼續往前走,而非原地空轉。
執政黨把核四運轉設定為政策方向,強調廢核與否,已經涉及國家安全問題,很多民間人士則強烈表達了相反的看法與立場。如果要把議題定位在國安這個策略層級,那就要先探討問題本質:
一.我們未來的能源政策與產業政策為何?
能源政策是為了支持與引導經濟與產業政策以及民生需求。因此我們在討論能源政策時,不能不對未來經濟與產業願景有所闡述,因為這是能源政策的「假設」(Hypothesis)。舉例來說,如果政府設定低耗能及高附加價值產業是未來重點,節能減排政策目標也訂出,能源需求增長假設可能就會調整。另一方面,如果政府希望降低高耗能但低附加價值的產業GDP占比,透過電價結構的調整也可以引導此事逐漸發生。
二.核能在我們未來能源政策的必要性為何?是否曾深入評估其他可行的替代方案?
既使能源與產業政策無法短時間內釐清,替代能源的可行性是可以被檢驗與討論的。目前政府的假設是在核能退位時,是以天然氣作為替代假設,但若以台灣在2010年非水力再生能源占總發電量約3%,其實還有成長空間。今年3月4日美國國家再生能源研究室(NREL: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 針對美國未來幾十年再生能源發電的研究「未來再生能源電力研究(REFutures: Renewable Electricity Futures Study)」,報告結論已經指出,以再生能源目前已商業化的技術,只要配合更有彈性的電力系統,就足以供給超過美國在2050年時80%的發電量。我們一定要認真研究評估再生能源應用的可行性,而非排除限縮這項替代方案。
三.政府有無能力有效管理核電,而且對於潛在風險有無明確的因應之道?
核四的安全性如何認定是爭議的核心。完工進度不等同安全信心,已投入資金多寡更不應作為是否放棄的主要考量。特別是政府現在已經設定以讓核四運轉作為政策方向,因此民間更需積極參與,要求政府公開資訊,以具公信力的組織檢視安全與風險。政府若要取得人民信任,不能只是端出口頭保證,而是要有取信於人的行動。如果政府的相關部會在過去無法有效管理,目前也沒有具體的改善措施,人民自然沒有事實基礎去相信明天會更好。
四.分析的關鍵的數字怎麼算出來的?
我的工作需要許多數字的判斷,但也讓我對於數字更加謹慎。數字雖然不會說謊,但是會說謊的人一定懂得運用數字,因為數字的背後其實還是有許多前提與假設,除非我們能充分理解數字如何得出,否則盲目的相信(或爭辯)數字只是另一種不負責任的「偽理性」。更重要的是,當大家在爭辯數字對錯之時,其實容易忽略其實議題的兩方可能都對,也可能都不對,因為雙方可能對於解決問題的思考都不完整,其實需要有其他選擇。
民主社會就是公民能夠自由的表達與參與公共事務,這是一個大家都有切身感受的公共議題,不能因為大家勇於表達就是民粹,認為沒有專業就不能發表看法。殊不知民粹是一種人民不滿現狀的意識形態,主要就是因為人民對政府的怨懟,要對抗菁英主義與執政者的傲慢。真正的專業是要能夠協助非專業人士對於相關議題也能有清楚的認知,建立共識,而非拿來指責他人,變成拒絕接受檢驗的擋箭牌。
在福島核災屆兩週年的前夕,希望大家能積極正面探討其他選擇,在與人民生命安全與福祉相關的議題上,勇敢的發聲!
---------------------------------------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轉寄分享、留言或按下一個「讚」!
如果想進一步了解更多有關企業策略、轉型、或創業的成功經驗與做法,歡迎與我聯絡 steve.lin@aspectmgm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