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龍潭的百年老店德記油坊,過去人聲鼎沸的打油現象雖然不再,但靠著第四代接班人張瑞榮的創意,從油品轉型高級手工皂,不僅成功變身,也為老店帶來新生命。
張瑞榮的家,是桃園縣碩果僅存的百年德記油坊,從清光緒年間開始到現在,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位居龍潭鄉老街巷弄內,但憑藉著對油的堅持,每天仍舊持續製油,香醇質佳的麻油、苦茶油吸引許多老主顧每天上門打油,桃竹苗一帶甚至南到彰化,都有許多愛好者,更一度外銷至日本!
但近十年養生風潮興起,進口的葵花油及橄欖油取代了傳統麻油與苦茶油,過去天未亮就排滿長長人龍打油的情況已成回憶。第四代張瑞榮、張兆鼎這幾年接班後,投入心力於油的副產品
過去處處花生田,帶著花生來德記搾油的人比比皆是(圖片提供/德記油行)
手工搾油,辛苦無人知
一八八一年,德記張家以替人代工搾油起家,第一代掌門人張德勤時代,那時龍潭一帶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土地,並種滿了花生,「小時候我們最常接觸的就是花生油,還會在堆滿花生殼的倉庫內玩耍。」張瑞榮說。
張瑞榮的父親,也是第三代當家張國雄回憶,因為家家戶戶都來搾油,一天可以搾上幾百公斤的花生,因此工時也長,每天天還未亮就開工,一直忙到晚上八、九點才能休息,旺季甚至會連續工作近二十小時。
過去花生油普及,但在一九八○年代後,許多農田轉為工業用地,花生田消失,花生油漸漸被芝麻油及苦茶油取代,搾油代工量銳減,德記開始專營自製油品及花生片販售。農校出身的張國雄,為獲得穩定原物料,遠赴花蓮教導原住民栽種苦茶樹,並與他們合作收購,芝麻台灣種植稀少,為了顧及品質,德記油坊使用的芝麻是從日本進口,一公斤要價八十元,僅能搾出○.四公斤的油量,成本驚人,「沒辦法,因為這樣搾出來的油才香!」張國雄笑說。
六○到八○年代是德記油坊的鼎盛時期,因為機械取代人力,製油量大增,一天營業額可達兩萬元。「六O年代時紙鈔少,多是銅板,我帶油跟花生去迪化街走一圈回來,可以收到滿滿兩大麻袋,近兩千元。」張國雄回憶
▲點選圖片放大
改頭換面,副產品躍升舞台
但現在如此情況已不復見,德記油品年營業額雖可達千萬,「可是實際利潤根本不要一O%。」張國雄說,加上原物料日益上揚,油品獲利越來越薄,二OO六年,當時四十一歲的張瑞榮正好離開了十三年的設計職場,想為家中事業改頭換面。
「我一直知道家裡的油非常好,看到生意不如從前,因此想為德記重新宣傳。」一開始張瑞榮只是簡單地架設網站,整理家中就有歷史資料,一整天窩在製油廠,一陣陣麻油香喚起小時候的記憶,他靈機一動;「何不用家中的油來製作手工肥皂呢?」
張瑞榮對手工皂、精油等一直有著濃厚興趣;他想,家中油質這麼好,做出的肥皂一定也不差。一開始張瑞榮只想將手工皂發送朋友試用,再不斷改良,O八年開始透過網路銷售,並取名「Isoap」,獲得不錯的市場反應。
承襲父親對品質的堅持,張瑞榮的手工皂除選用家中自製油,添加的香料也用純天然的進口花草,每塊肥皂還有個別的純天然檢驗證明書。因此,雖然一塊皂售價三百元,成本其實也很高,但好產品不會孤單,手工皂推出至現在,已有許多主顧客。
現在德記桃園老店除了自家製油品,也一併陳列了張瑞榮的手工皂,兩者相輔相成,吸引了更多顧客,未來張瑞榮考慮擴大生產,全心投入手工皂製作。
「喀達、喀達」,德記十幾年歷史的榨油機每天清晨五點仍舊準時開工,直到下午六、七點才收工,陣陣油香滲透店內每個角落,櫃檯麻油與手工皂相依排放,代表了百年智慧精華與現代的結合變化,不變的事百年來對品質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