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的購買習慣正在改變,但零售大師帕柯.昂德希爾說,適時發出正確的訊息就能讓生意上門,即使在衰退中也一樣。
為了得知店家是如何因應,我們訪問了帕柯.昂德希爾(Paco Underhill),這位研究民眾如何購物的先驅。
增加對消費者的影響力
過去二十年來,昂德希爾的安威羅賽爾(Envirosell)顧問公司協助過百思買(Best Buy)、蓋普(Gap)和沃爾瑪(Wal-Mart)等等。昂德希爾是用錄影和追蹤店內顧客的方式來替客戶蒐集資料,而且一次經常要花上好幾周。他每年大約要拍攝五萬小時的影片。
近來昂德希爾的觀察多了分辛辣,他這一陣子都對店家說,沒有新顧客;這代表店家必須加強說服老顧客,好讓他們多點買東西。
昂德希爾還注意到,民眾往往是在外出購物時才決定要買什麼,而非事先決定好,這也給了店家機會。假如店家能以具說服力的方式,把商品訊息呈現出來,而且當然要依照昂德希爾的規矩,就可能對消費者產生更大的影響力。「一切都取決於店內行銷。」他說。「要讓顧客有切身感受。」
最近昂德希爾和他的追蹤人員在顧客身上看到了一些不尋常的行為,而這說明了要讓他們買東西變得有多不容易。
在景氣不錯時,民眾一從架上選定了東西,通常就會買下來。現在顧客平均花在走道上的時間增加了,據他估計有二○%左右,因為他們看商標看得更加仔細。
對零售業者來說,這聽起來似乎是個好消息。但昂德希爾說,民眾也更常把東西丟在店內的其他地方,尤其是在收銀台附近。「他們如果不是選擇少買一點,就是覺得買了會後悔。」他說。
此時就要抉擇了。昂德希爾說,有些顧客會搞不定,而且假如東西不是非買不可,他們就會一走了之。「在某種程度上,店家必須掌控消費者的目光。」他說。「可以貼個標語說,這是『本店的熱銷商品』或『本店最好的學生電腦』。」
帶著這些體認,我們隨著昂德希爾來到了曼哈頓的時代華納中心逛街。第一站是健全食品(Whole Foods),這家零售店的著名之處在於,它嘗試以店內產品的「動人故事」來吸引顧客。紅甘藍菜和彩虹萵苣上方有個大型標語寫著「為什麼要買有機食物」。
昂德希爾說,文中的說明可能太長,大部分的人不會去看;但那無所謂,它是用來讓顧客覺得自己所買的東西很珍貴。我們走過一堆叫做俄羅斯香蕉的手指形馬鈴薯,上面貼了一張小型標語寫著:「它有多漂亮?」昂德希爾很喜歡。「它比愛達荷州的馬鈴薯貴,所以他們試圖找出創意方式來讓你買下手。」
接著,昂德希爾注意到肉攤旁邊的一位女士。「她花在這裡的時間,有六一%是在她點完東西以後。」他說。「她在等待時,他們想要向她說明,下次可以花錢買點什麼。」這次說明的主題是乾熟成牛肉,就寫在黑板上。展示櫃的玻璃上有幾個草寫字:「紐約牛排,一鎊十一.九九美元。」「寫在玻璃上代表它是新的。」昂德希爾讚許地說道。「它可能從頭到尾都在那裡,但看起來卻像是可能十分鐘前才有人把它寫上去。」
別做對客人沒意義的努力
昂德希爾在跟客戶談到標語時,很在意他所謂的中輟率,也就是沒有細看訊息中重要內容的人數比率。當有問題出現時,那可能是標語沒有擺在讓人輕鬆停下腳步的地方、貼的方向不對,或是文字不夠顯眼、簡單或有用。
這聽起來既像是常識,又像是科學;昂德希爾喜歡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醒目不必然就顯而易見。」
昂德希爾協助的一家香料業者就是個絕佳例子。這家公司設計了昂貴的超市展示品,並找了安威羅賽爾去觀察顧客會怎麼反應。原來他們把罐子區分為香料、萃取物、香精,或調味料,結果對業績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一如昂德希爾在他最近更新的著作《花錢有理:新時代消費行為大預測》(Why We Buy: The Science of Shopping)中所說,公司的區分方式對顧客毫無意義。「誰管你那是在幹嘛?最重要的是它對食物有什麼影響,以及嘗起來跟聞起來怎麼樣。」
接著我們來到了威廉斯索諾瑪(Williams-Sonoma)。昂德希爾說,這家零售店「是不錯的店」。
我們在標緻(Peugeot)胡椒研磨器的展示品前停下腳步,那有件關於研磨新鮮胡椒的標語。該公司表示這類標語是為了教導顧客,但昂德希爾說,它也有助於替價格背書。這則標語有點長。昂德希爾認為,它應該要讓人看個十五秒就夠,也就是大約三十個字,而這則卻有一百個字。「在搭配機會與訊息方面,他們還可以做得更好。」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