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年來,信隆從一家中小型自行車零配件工廠開始,如今已是四項自行車關鍵零配件的世界第一製造商,近年還跨足健身器材的自創品牌,董事長廖學金的創新與毅力,是台商面對競爭,努力求生存的縮影。
「日本人不敢做的,我們一定要做到。」二十多年前,就是因為這樣的信念,讓信隆車業董事長廖學金,堅持要做到最好。一九八○年代,美國流行越野車,越野車就是要又輕又美觀,「最早日本是自行車王國,但巨大要搶攻美國市場,身為巨大自行車零件供應商的我們,也必須提供最有競爭力的產品。」
因此,廖學金在當時就不惜成本,研發出來以氬氟焊接的方式,做出既輕又美觀的自行車把手,他說,「當時日本是用銅焊,還不敢用氬氟焊處理。」因為做氬氟焊不僅技術領先,「做出來的產品像魚鱗片一樣漂亮,人工也很貴,焊接師傅月薪要七、八萬元。」
騎著自行車跑業務
砸大錢研發出來的產品果然受到好評,信隆從一家中小型零件工廠,隨著巨大自行車行銷全球而茁壯。從○四年開始,信隆的自行車把手、車把立管、坐墊管和避震前叉等四種自行車主要零配件,就已穩居世界冠軍。
今年六十五歲的廖學金,雲林人,高中畢業後就上台北,到士林一家自行車零件公司。他說,「我那時是騎著幸福牌自行車跑業務。」二十八歲時,他先和幾位友人合資二十一萬元,創了第一家公司「永進車料」,那時,「台灣外銷剛起步, 自行車做得出來就賣得出去,沒多久就開始賺錢。」廖學金希望公司繼續擴充,但與友人理念不合。廖學金於是和兄弟合資四十萬元,在一九七七年創了信隆車料工業公司。
趕上台灣自行車產業的蓬勃發展期,兩年後廖學金就買下土城五百坪的廠房,又隔兩年再搬到新竹縣買了更大的廠房。一九八八年時,信隆車料一年營收就有七億元,稅後淨利一億元。
廖學金謙虛地說,「創業以來,發展一直都很順利。」他口裡雖這樣說,但能讓信隆車料一直高成長的主因在於廖學金不斷求新求變的精神。
八○年代,「正逢股市大好,全民瘋狂炒股,只要連兩天漲停板,一個月的薪水就有了,根本沒人要到工廠上班。」他無奈地說,「缺人比缺錢還痛苦。」為了請員工加班,「我得千拜託萬拜託,還做了網球場,但連做包裝的歐巴桑都不願加班。」所以那時他很沮喪,「有訂單卻交不出貨。」於是他和幾家當時都是台灣自行車零配件市占率最高的公司一起到大陸設廠,他說,「在台灣是最大,到大陸就能變成全球最大。」
信隆屬於自行車中游供應商,品牌價值掌握在巨大等手裡,而下游原物料價格一旦上漲,利潤就會被壓縮,廖學金說,「不認真就會被踢出市場,做不好就會給別人購併。」
半數獲利投入研發
隨著台灣自行車逐漸往高單價的路線發展,廖學金深知,「一定要比客戶更進步,當市場轉型時,機會就是自己的。」於是,他在九○年代開始,就將每年一半的獲利、約七千萬元投資在研發上,每年開發出來的新產品超過百種以上,衍生出的規格更是高達千種以上,「只要客戶有需求,我們隨時能夠提供。」
不僅如此,從九六年開始,信隆就在新竹設立保稅倉庫,還領先同業引進豐田式「及時化生產(Just in Time)」管理,讓信隆保持在零庫存的狀態,但客戶卻可以當天下單當天取貨,於是九○年時,信隆每年保持三成的高成長。
廖學金笑說,「我們都是喝巨大的奶水長大的。」但到二○○○年之後,信隆因在車把手等各主要零配件的專業,而擁有全球兩、三百家客戶,同時因地區分散,較不會受到單一地區不景氣的影響,「就連最大客戶如巨大,每年採購數量也只占我們營收的五%。
自創品牌進軍大陸
雖然已成為全球車把手等關鍵零配件最大生產工廠,但廖學金不以此為滿足,○七年一月,信隆在深圳A股上市,希望籌募資金並推動多年研發有成且自創品牌的運動器材如蛙式車等,進軍大陸內需市場。
目前自行車零配件因發展穩定,占信隆每年四十二億元營收的七五%,運動器材占二五%,「○九年,希望運動器材占營收比重拉高至五成以上。」三十一年來,廖學金的遠見讓信隆得以一直跑在同業前面。
■信隆車業
成立時間:1977年
負責人:廖學金
資本額:2億元人民幣
主要產品:自行車零配件75%、運動器材25%
主要客戶:巨大、美利達以及歐美各大自行車廠牌
營收:台幣42億元
■第一名的祕密
1 做別人不敢做的。早期就專攻高難度的自行車零配件,成為台灣自行車王國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2 不斷在製程技術上改造,降低成本。
3 注重研發,永遠要比客戶進步得更快。
4 客戶分散,雞蛋不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