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九日晚上的新光人壽台北敦南大樓,前外交部長簡又新在「美麗人生與您有約系列講座」的演講,從大航海時代一直談到現今台灣發展,描述全球化的趨勢與發展,縱貫歷史並旁徵博引,贏得現場來賓滿堂的掌聲。
影射馬雅帝國沒落的電影《阿波卡獵逃》,最後一幕西班牙艦隊登陸時,馬雅帝國的原住民安慰妻子說,他們可以再尋找其他地方安居。其實,當西班牙開創大航海時代揭開全球化序幕後,就沒有一個地方可以逃離,全世界都得開始繃緊神經,面對挑戰。
曾任立法委員、交通部長、環保署長和外交部長的簡又新談到,談到哥倫布曾要求葡萄牙國王資助他探險,葡萄牙國王沒有答應;後來哥倫布借由西班牙的力量,成功地發現新大陸時,葡萄牙國王慚愧地說:「這麼一個沒有見識的人,錯失歷史上這麼重大的時刻。」全球化就是這麼一件改變歷史的大事。
而台灣又怎能置身事外?
世界面臨的變動前所未有,科技發展到匯流,國家界線日益模糊,帶動了世界農場、世界工廠及世界服務中心的形成。「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全球化整合趨勢的潮流,有什麼值得小心警惕,又有什麼是得以讓台灣借力使力的地方呢?
面對全球挑戰要放開心胸
談到「全球挑戰」,地狹人稠的台灣到底能做些什麼?簡又新認為,面對全球化的對策不外乎就是「放開心胸」四個字。
能夠敏銳嗅到前瞻趨勢,並且了解該如何整合現有資源的人,才能掌握商機,獲得成功。
簡又新提到,聯邦快遞創始人Frederick Smith在耶魯大學時,曾寫了一篇如何整合各種新科技與交通工具達到快速運輸的論文,耶魯大學教授認為這根本是天馬行空,只給了C,勉強及格讓他畢業。二十年後,Smith運用飛機、卡車、條碼管理、電腦掃描與人造衛星的結合,創建了聯邦快遞,證明了這篇論文的價值。
簡又新指出,這位耶魯大學教授不了解世界的變化,才會作出那樣可笑的判斷。不論是國家或企業,看到局勢的改變是必要的,並且該放開心胸,積極思考如何調整腳步,對既有政策作出調整。
他又表示,美國未來學大師Alvin Toffler指出,若是以高速公路來作比喻的話,對全球化應變最快的就是企業,以一百英里在跑,但最慢的就是國會、政黨和法律,台灣的情況其實和美國差距不遠。
目前全球到底經歷了什麼重大的變化呢?這要從一九九○年柏林圍牆倒塌開始說起。
柏林圍牆倒塌意義不只是「冷戰後民主自由陣營的勝利」,而是原先被分開的共產國家與民主陣營,從互不相干到互相交流,讓全世界變成同一個經濟體,這甚至促使歐洲各國成立歐盟來處理這個重大的問題。簡又新指出,從以往私自到中國要坐牢,到現在台商能夠到中國設廠,都再再顯示了經濟朝向解放的趨勢。
迎向中國不要害怕競爭
隨後,網際網路從狂飆、崩潰,到再度興起,這一連串過程衝破許多限制,經由網路普及與進步,「世界逐漸變得相同,大家有類似的想法,這就是我對全球化的定義。」簡又新說。
中國自一九七○年代美國外交官季辛吉祕密走訪時,只有九十億美元的外貿量,到今日達到一兆三千億美元,成為全世界都不敢小覷的經濟體,那與中國「剪不斷、理還亂」的台灣怎麼自處?
簡又新再次舉例,他指出十八世紀愛爾蘭非常痛恨英國與歐洲,所以鎖國,不對外開放;直到一九七○年,愛爾蘭開始覺醒,憑藉英文能力,以及對各國高科技人才的禮遇優待,成為進步快速的國家。
簡又新認為,「小國只能找小國的利基」,台灣很小,但擁有優秀人才與高科技技術,「這就是我們的強項」。他表示,台灣不只是要對中國開放,還要對全世界開放,不能害怕競爭。他指出,台灣到今天還在嚴格地管制移民,金融制度又不能與全世界同軌,相當可惜。
「那時我到英國,我問他們有幾家汽車製造廠?他們說有六家,但沒有一家是英國的!」簡又新指出,不論是誰的公司,只要能提供國民就業機會,繳納稅金,就是好公司,惟有這樣「開放的心胸」,才是國家面對全球化競爭的成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