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與經濟概念密不可分,但負責傳遞經濟知識的經濟學,卻被視為難以親近的學問。為拉近人們與經濟學的距離,安德列.傅頌用輕鬆幽默,來還原經濟學本質,透過生活周遭的事物傳達理念。
每一塊後續的巧克力對你所激起的食欲只會越來越少,你的邊際效用就會隨著你的消費而降低。在這段你吃巧克力的時間內,你甚至可以嘗試第四塊巧克力,只不過這將會成為決定性的一塊糕點,並讓你產生畢生難忘的噁心感:如此,你會記住負面邊際效用的壞處。
「邊際效用遞減法則」闡明了基本現象:財貨的價值。為什麼像水這樣一種不可或缺的財貨竟如此廉價;和一般石頭沒什麼價值,對生命來說又不是必需品的鑽石卻如此昂貴?因為水源豐沛,而鑽石稀少。物以稀為貴,一小顆鑽石比一滴額外的水珠更能讓你得到滿足(除非你是在沙漠裡極度飢渴),於是你便會賦予鑽石較大的價值。如此一來,便是財貨的相對稀有
程度決定了價值,這就是邊際效用。
價格平衡市場需求
由此一價值理論與收益遞減法則出發,經濟學家在若干狀況下證明志願性交易形成了經濟生命體當中最有效率的組織模式,同時比任何一種社會措施都更進一步確保個體的自由。我們之所以能夠交易,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錢能夠自由地做決定。你所給我的東西在價值上對我而言,比我藉著交易渡讓給你的東西的價值還高,反之亦然。
因此,藉著交易,我們互蒙其利。只要在雙方皆有意願的狀況下,交易速度便十分快速。否則,該行為就成了一種強制行為或竊取行為。此種志願性交易為基礎而發展出了「供需法則」,以價格為媒介,達到市場均衡並協調個體的多種欲求,這就是著名的「市場力量」。
千萬別以為「市場力量」以及「供需法則」是抽象又不實在的玩意兒。市場是個具體的東西,甚至於有血有肉,可以說是一種活的生物,而其脈動則取決於組成其血液及神經的各個個體與機構。它對於規定各種動作的各種訊號會做出合宜的反應,就像管理都會區交通的紅黃綠三色燈號那樣。扮演這些訊號的,就是價格。其變化會告訴生產者應該增加或是減少生產,也會告訴買家應該增加或是減少購買。
舉個你熟悉的生產例子,會更明白:咖啡館服務生所提供的服務量。想像在你最喜愛的咖啡館裡面,那裡總是擠得像沙丁魚似的,但是桌子數量以及店內面積卻極其有限(資本量以及土地是固定的)。要是店內只有一位服務生,那麼他一小時內最多可以服務三十位顧客;要是加入第二位服務生,那麼他們兩個人在一小時內最多只能服務五十五位顧客,而不是預期中的六十位顧客。
過度擴張效益成負數
原因何在?因為吧台將無法像以前那樣迅速跟上兩位服務生下的單,而兩位服務生彼此也要小心以免在桌子之間相撞。要是再加上第三位服務生,那麼問題就會更加嚴重:三名服務生總計只能服務七十五位顧客(而不是三十位的三倍,總計九十位)。所以每多加一名勞工,就會降低邊際生產力(多出來的產量是由於多出來的受薪員工所致),該生產過程的邊際報酬是下降的。
而要是一位迷信擴張咖啡館老闆繼續增加服務生,邊際生產力最後將會變成負數,也就是說他們所服務的顧客數,將會比先前服務生人數較少時所服務的顧客數更少:吧台的工作量會超載,服務生容易相撞並打破杯子,而且容易導致大家脾氣暴躁,並使得上門受到服務的顧客數減少。我們的咖啡館經營者終將明瞭以該種增加服務生的方式將讓他什麼也賺不到,而他最好換另外一種方式來「提高」產量(例如擴大營業)。
聽完了這一些相似的基本概念,該給你一點獎勵(你要一塊或是多塊蛋糕呢?別忘記邊際效用最後會變成負值)。建議你不妨多聽取這些常識,更貼近地觀察市場功能以及價格的角色,同時檢視有時價格標籤會像地獄之火般飆漲的原因。(本文摘自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