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智原及聯發兩家公司董事長蔡明介的名聲相當響亮,大部分人都知道,他經營的企業全是高獲利、高配股及高成長的潛力股,不過,恐怕很少人注意到,其實蔡明介除了累積豐富的企業實戰經驗外,他還是個喜歡讀書、而且好學深思的人,他還深入研究過各種中外企業經營的理論及實際案例,談起話來,總是比別的董事長有學問得多。
兩年前智原科技上市時,蔡明介在《今周刊》發表第一篇文章〈誰會是 IC 設計業的下一代拳王?〉當時智原首度以三五二元的股價,超越華碩成為股王,也因為智原提供 IC 設計時所使用的元件區塊等相關的智慧財產權( IP ),在智原成為股王後,也象徵國內股市步入以創意、知識取勝的軟體智識時代,股王從華碩、廣達換成智原,相當具有時代意義。
永續經營才是每天的挑戰
可是,對於股王的稱號,蔡明介倒是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很多人喜歡把一哪支股票股價漲得最高,就冠上一個所謂「股王」的稱號,其實是沒什麼意義的。因為股價雖然很高,但股本若非常小,這個股王就沒有意義,他認為要看一個公司的價值,仍然要看整個公司的市場價值,才是比較值得參考的數據。
另外,他也認為,股價如何漲,應該交由市場決定,公司不應試圖去左右或改變,專業經理人只要努力達成營業目標,並善盡充分揭露公司資訊的責任就好了。「追求公司長久永續經營,才是我每天的挑戰。」他並以管理大師彼德杜拉克的名言「 The most important business of every business is to stay inbusiness 」來勉勵自己,也提供給許多企業經營者當做座右銘。
當時他也提到,很多人那時候問他,為什麼 IC 設計業突然會熱起來?他說,因為「時侯到了」! 國內 IC 工業已相當久,累積了二十餘年的能量, IC 設計業已到了成熟及可以驗收的階段,加上輔以台灣雄厚的晶圓代工基礎,未來在全球產業分工中可以創造更大的價值,在更早的一年前智原在內部會議的討論時就有這種看法,結果一年後,股市的熱絡也反映智原的預期!
預期後 PC 時代來臨
事實上,蔡明介在觀察產業時往往有先見之明,早在一九九七年,他就已預測到後個人電腦時代的來臨,同時,他也預期台灣廠商必須跟著做策略轉型,否則就會面臨很大的挑戰,他還舉出像明碁及華碩兩家公司,認為他們早已先看到機會,並在本身還沒有發生危機時就預做準備,明碁七年前就開始轉型做通訊事業,華碩在主機板如日中天時,就已進行產品的分散化,都是企業轉型的模範。
另外,今年第一季,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表達台積電第一季產能利用率將下滑至七成,蔡明介認為,由於去年景氣很好,因此很多人對今年都還有很大的期待,張忠謀把衰退的事實說出來,讓大家把標準降低,重新設定一個較低的預期水準,事實上對整個產業是有很重要的指標作用。
蔡明介也跟著引申,不管是國內外的企業,經理人在公開講出企業的營運目標時,一定得非常有把握才行,因為投資人不希望經理人講出來的目標做不到,在「under promise,over deliver (保守承諾, 結果超越)」,與「 over promise,under deliver (承諾太高,結果卻達不到)」之間,投資人寧願看到前者,後者對企業家的誠信,以及企業的長期可靠性都很不利。
不景氣的解決之道「一 R 兩 P 」
蔡明介也認為,現在很多大公司已經跟隨華爾街的方式,每季定期向投資人說明業績,透明度比較高,至於公司本身則不做財務預測,這種預測的工作就交給分析師,但是台灣還有很多小公司,遵循證管會的規定公布財務預測,但是透明度卻不高,財務預測的意義就很低,因此他也主張取消財務預測的規定。
面對可能的不景氣,蔡明介很早就提出「一 R 兩 P 」的解決之道。他認為,很多企業只經歷過春天夏天,但沒看過秋天及冬天,不景氣一來,不知道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不懂得如何「 manage the slowdown 」。 他認為,景氣不好正是調整企業體質的時候,首先就要做到面對現實,誠實地檢討,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是環境的問題,還是公司的問題,這就是所謂的「 Reality Check」,把問題找出來,然後趕快解決。
第二步是要好好檢討人力資源( People ),企業經過連續幾年的大好,績效不好的人很容易隱藏在美麗的表象中,這時候經理人一定要趁著不景氣時做一個調整。第三步則是對生產力( Productivity )要非常重視,每個研發計畫的執行要愈來愈快,人的單位成本要降低。這三點原則,簡單地說就是「一 R 兩 P 」,如果企業能夠做到這三點,不景氣對企業來說就是一個很良性的考驗,否則就將是一場大災難。
IC 設計業是具實質的新經濟股
對於前兩年如火如荼的網路狂潮,蔡明介也經常提出他的看法,不過對於網路不需盈餘,就可以依股價業績比( P / S )或甚至本夢比而不斷飆漲,他也覺得很難理解,甚至覺得與網路產業相比,半導體業都快變成「舊經濟」了。不過, 他還是覺得,IC 設計業基本上還是比較接近知識經濟的概念,而且又具有實質成長性及獲利,投資價值當然比網路產業要高很多。
另外,蔡明介也提到,對於新經濟,他的小孩曾與他有一個對話。有一次,蔡明介問他的小孩,科技公司到底和一般傳統的公司有什麼不同?他念國小五年級的孩子不假思索地說,「科技公司就是把東西越做越小、越做越強、越便宜,不像鮪魚罐頭裡面永遠都是鮪魚」。
蔡明介的小孩年紀不大,每天都在上網玩電腦,「他的回答非常有意思,他說的沒錯,科技公司把東西愈做愈好,但是價格卻愈來愈便宜,對社會創造更多價值,這確實就是新經濟所代表的涵意」。如果以這個定義來看,半導體絕對是新經濟的代表。
不投資就是最大的風險
對於創造出價值的新經濟,蔡明介認為,在投資的時候,有一句笑話是「你要評估風險時,記住,最大的風險就是不投資」,他認為這其實不是笑話,而是由舊經濟轉型新經濟時重要的遊戲規則之一,有投資沒有保證成功,不投資就完全沒有機會。從台灣發展半導體的例子,許多傳統企業因為投資了半導體,而造就了企業新的成長動力及生命,因此,在面對網路及通訊這種新經濟時,台灣很多產業已經變成舊經濟了,企業經營者要好好思考,「沒有投資就是最大的風險!」
蔡明介還曾經提到他與國際大廠打官司的經驗,他回憶早期在聯電工作的時候,曾經面對來自美國國家半導體( NS )的無理訴訟,當時 NS 氣勢凌人,他從頭參與其中,第一次見識到國際大廠緊迫釘人的手法,而且也讓他深刻體會到歐美先進半導體大廠,是如何地看輕來自亞洲的競爭者,甚至帶有強烈「白人沙文主義」的色彩。
當時,NS 的律師告知聯電,說聯電有一個零件侵犯了他們的智財權, 當時蔡明介在產品研發部門,被通知時覺得很莫名其妙,因為這個零件並沒有抄襲,結果NS 先要求在新加坡與聯電碰面,後來又與美國法院書記官來台灣採證,NS 也派了律師來,當時聯電就在來來飯店租了一個會議室,整個情節的發展和法律訴訟電影的場景都很類似。
從聯電開始累積國際訴訟心得
首先那位書記官要蔡明介先宣誓,說我們講的話全是真話,然後還要驗明正身,問他是不是某某某,出生年月日對不對,還問他母親本家姓什麼( Maiden Name)。由於蔡明介的回答不用英文,他還說,「你不是在美國念過書嗎?為什麼不用英文回答?」蔡明介就回答說,「我的英文沒那麼好呀!」其實蔡明介事後回想起來也是滿緊張的,當然,不用英文回答是戰術運用之一,在這種時刻,用中文回答對自己絕對比較有利。
蔡明介說,「相信讀者都可以感受當時我們的心情,在來來飯店那個小房間內,聯電的幹部開始學習如何打官司,一點一滴地累積法律訴訟的素養,並培養如何向國際級企業爭取權利的戰鬥力。」
現在,蔡明介的企業中,智原、聯發都已經有相當不錯的成績,不過,他認為,在許多基礎的 IC 專利上,歐美的先進國家還是領先很多,台灣發展 IC 業才二十幾年,目前仍難與先進國家相比,但是,如果我們再繼續努力下去,也未嘗不可能追上他們,蔡明介說,「希望十年後,也有這樣的案子出現,我們要寄一大堆文件去一家大型歐美外商公司告知他,我們要調查你們有沒有涉及侵權,請你們來台灣接受詢問,問他的母親本家姓什麼,然後用中文問他,允許他們可以帶中文翻譯來……。真的,我說這些不是開玩笑的,我是真的這麼希望有這麼一天。」
這就是蔡明介,了解別人的長處,也清楚自己的優點,他不僅不間斷地向國際級企業挑戰,更衷心希望成就不只在他身上,他期待台灣整體產業水準都能獲得提升,如此才是台灣企業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