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經介紹,一般人大概很難相信,眼前這位身材不高、說起話來斯文有禮的年輕小夥子,竟是台灣生技界最年輕的董事長。
一九九八年九月成立的華星,是國內第一家免疫腫瘤研發公司,細胞治療技術研發以幹細胞與樹狀細胞體外增殖為主。華星的股本只有一億兩千萬元,沒有任何法人股東,只有三大個人股東,包括劉威廷、喜願兒協會創辦人陳再生,及某位化工界人士,即使位於汐止科學園區的一百五十坪無塵室被煙熏壞,現正尋覓適當的實驗室地點,目前手頭現金仍夠用,無增資打算。
請來搶手科學家史竹枝
去過華星辦公室的人,常會被五星級般的裝潢所吸引。一進門,明朝的花瓶、字畫等骨董映入眼簾,全是劉威廷個人的收藏,一位曾前去拜訪的創投界人士一度以為:「華星董事長必是五、六十歲的老頭子,才會有這般文人品味。」
結果,不是老頭子,也有鑑賞藝術的喜好。劉威廷笑著說,這樣的布置,有特殊用意,是為了「將東方最古老的文化,和西方最尖端的科學,做一對照」,讓人明白,科學雖能解決難題,但人文素養卻是形塑人格的最重要基礎。
和劉威廷談過話的人,常會被他的「客氣」留下深刻的印象。因借調日期已滿,剛返回美國癌症中心,卸下華星總經理一職,目前仍是美國最搶手的幹細胞科學家之一的史竹枝,如此形容劉威廷:「別看他年紀輕輕的,做事很穩,人也很謙虛。」
三年前,就是因為劉威廷的謙虛與誠意,讓原本有意回台主持中研院幹細胞研究中心的史竹枝,轉而投靠華星,引領華星開發細胞醫療、免疫治療相關製劑等研發。
學的是經濟,出身紡織業,劉威廷的「年輕」,是光環也是壓力。外界常私下談論:「他一定有對偉大的爸爸、媽媽,否則,資金不會這麼雄厚。」說到家世,劉威廷顯得更為保守。
媽媽患癌開啟事業大門
若說劉威廷的媽媽「偉大」,是開啟他事業大門的鑰匙,一點也不為過。五、六年前,劉媽媽不幸罹患癌症,陪侍在旁的劉威廷,積極打探各種醫療祕方,因而初步接觸到細胞醫療這個新名詞。
最後,劉媽媽撒手西歸,劉威廷化悲慟為力量,起了創辦基金會的念頭,找來同為小兒科醫生的陳再生商量,幾經思索,決定創辦公司,以實際行動造福更多同胞。
劉威廷說,華星成立之初就確定了兩大宗旨,首先,公司每年獲利的五%,將回饋給社會,其次,只要是喜願兒(癌症病童),都可以免費使用華星所提供的相關醫療服務。
有了願景在前方,劉威廷的創業之路走來並不寂寞。唯一令他預想不到的是,「幹細胞領域的知識每天都在變化,進步得十分快速。」為了能抓穩產業脈動,他不但引進最先進的研發設備, 實驗室採 GLP (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管理,並和陽明大學、中興大學、東華大學皆有研發合作的計畫。
目前華星已開發出五十多種醫療用重組蛋白與單株抗體,可用於實驗室研發、新藥開發、檢驗試劑等,並有六項成果分別申請國內、外的專利中。今年年初,華星才和德商伊默克策略聯盟,共同建立基因庫技術服務平台,開啟了國內生技業垂直整合的新頁。
年底前成立三家子公司
劉威廷強調:「華星只做兩件事,第一,只做賺大錢的事,細胞醫療不但能救人,還能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接著,還能幫藥商省大錢,因為細胞醫療能用很簡易的方式,做出和原病人一致的病理細胞,便可測試新藥的成效,進一步幫助藥商了解此新藥是否值得投資。」
關於最重要的研發團隊,劉威廷基於「保護員工」心態,不願名單曝光,但表示:「華星很重視員工福利,技術人員配股最多。」
除了現有在汐止的辦公室,華星已在圓山找好一塊地,準備興建辦公大樓,一樓將作為基金會之用。展望未來,劉威廷也擬定了許多策略,將在年底前成立三家子公司,股本各自在千萬元左右,走純業務路線,好支援母公司華星的純研發方向。
屆時,這些延伸出的子公司,「由於技術已純熟,工作內容簡易,同仁稍加訓練就能上手,且很快就有獲利,能體現出華星的價值。」劉威廷說。
何謂幹細胞?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 美國成功地培育出人類的胚胎幹細胞( embryonic stemcells ),被認為是身體一切組織的源頭,可分化為心臟、腦、肺、皮膚、骨骼等任何器官,不但成了疾病治療與器官更新上的重大突破,也成為本世紀最熱門的研究方向。
幹細胞移植可用於治療遺傳性疾病與癌症,目前利用幹細胞移植治療心臟病、眼球與斷骨的再生,已有成功案例。未來,更可應用在治療糖尿病、老人癡呆症,及其他器官老化的疾病上。
幹細胞前途無量,早就在美掀起一股熱潮。 如幹細胞公司( StemCells )、捷容( Geron )、印加勒( Incara Pharmaceuticals )等,股價常受青睞。 以捷容為例, 目前股價還有十五美元, 去年六月則有三十六美元的高價,StemCells 也有一天大漲四○%的紀錄。
儘管細胞醫療被認定是生技產業中最具「錢景」的領域之一,創投業者仍不免提醒:「雖然這些公司技術非常尖端,但獲利能力沒有確切的時間表,投資人還是小心為宜,免得成為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