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高科技成為時下年輕人找工作的潮流,傳統的鋼鐵產業得不到年輕人的青睞,工程師結構快速老化,讓鋼鐵業者心生危機,連經營績效在全球名列前茅的中國鋼鐵公司也面臨人力老化的難題,董事長王鍾渝很不服氣,他企圖扭轉年輕人對高科技的看法。
四月初,在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舉辦的「孫運璿先生管理講座」上,講題是「中鋼的領導風格與企業文化」,王鍾渝卻從鋼鐵業找不到新血談起,他希望在年輕人嚮往的大學裡,講清楚什麼是高科技產業。他說,能夠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產品,生產過程中就一定會使用到高科技,能夠利用高科技生產產品的行業,就屬於高科技產業。中鋼就是這樣的公司,絕對不是外界認為笨又重、高污染的傳統產業。
王鍾渝說,凡是新興工業或使用高科技生產的產業,都是高科技產業;不是只有電子業才算高科技。由他擔任理事長的鋼鐵公會已經作成決議,要到各大學裡鼓勵年輕人學習鋼鐵材料與鋼鐵工業,而他更歡迎年輕的工程師加入中鋼集團。
經營績效聒聒叫 卻不受新鮮人青睞
中鋼一向是國營事業的模範生,八十四年變身為民營公司後,經營績效在全世界鋼鐵廠中依然名列前茅,去年營業收入逼近一千億元,稅後盈餘一八三億元,財務結構比中華民國政府還要穩健,在王鍾渝積極經營下,宣布配發二.五元現金股利、○.五元股票股利,最近全球鋼鐵產業的景氣開始蠢蠢欲動,有著令人期待的前景。
這些榮耀與前景,看在年輕人眼裡似乎無動於衷,由於吸引不了新血,中鋼工程師的平均年齡步入中年期的四十二歲。為了給中鋼注入新血,王鍾渝不停奔走各大學院校,希望扭轉年輕人對於鋼鐵業的刻板印象。
談起中鋼的企業文化,以及文化的形成過程,王鍾渝直接以自己的經驗切入話題。民國六十年,中鋼成立之初,王鍾渝就加入煉鋼救國大業。他回憶說,二十八年前的某一天,看到中央日報的一則廣告,「歡迎有抱負的年輕人參加我們的行列」,只有信箱號碼,沒有公司名稱,這樣的廣告詞十分新鮮,因而引起很大的回響。當時大學畢業四年,在民間公司上班的王鍾渝,認為自己符合「年輕、有抱負」,於是寄了履歷表,三個月之後才收到回音。
回信的信函裡,附有准考證、通知考試時間、地點,雖然當時工作機會並不多,他願意嘗試看看,於是依照時間參加考試,原來當天在台北、高雄兩地,同一天有一千六百多人參加考試。又等了兩、三個月,接到口試通知,參加口試的人數只剩下二百人左右。
王鍾渝說,當時一般人找工作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希望薪水高一點,然而一般面試時標準回答卻是「不在意薪水,希望多多學習」。當他被問到要求多少薪水時,卻反問口試者「這是一家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口試者回答「大公司」,他再問「大公司就會有一套制度,要多也不會多給;要少,也不應少給」,所以他沒有直接提出薪水的數字。由於這樣不合邏輯的應答,使得他口試成績被評為「狂妄高傲不可錄用」。但是,中鋼創辦人趙耀東決定錄用王鍾渝,趙耀東認為這年輕人筆試與智力測驗都不錯,只是「話講得不太好」。
王鍾渝舉自己的事例說明,由於趙耀東寬廣心胸的做事方法與觀念,建立了公司最重要的企業文化與企業價值||容許不同意見,才能找出真正真理與合理的做事方法。
絕不冒險使用第一代新機器與全面電腦化
以當時台灣經濟實力,好不容易募集四十億元成立的大鋼廠一定成功,一旦失敗,將導致國民所得的成長率衰退百分之零點五的嚴重後果,對國家的傷害很大。因此,在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壓力下,中鋼高層在當時採取了兩項重要政策:「絕不冒險使用第一代的新機器」以及「全面電腦化」。王鍾渝說,第一項政策不代表中鋼沒有創新、求新的精神,而是使用已經被確認成功的新技術或新機器,當時中鋼採用了連續鑄造鋼鐵生產技術,就是非常重要的決定。
二十八年前,一個計算機需要花一個半月的薪水才能買得到,使用電腦,對一般人而言,就更遙遠了,包括王鍾渝在內的六十位新進人員,在公司全面電腦化的政策下全被送去受訓。王鍾渝說,當時有一位業務部同事不相信電腦,除了將業務資料輸入電腦,自己還保留手計資料以便核對,被創辦人發現後,竟然要開除這名員工,理由是一件事重複做兩次,缺乏效率,而且缺乏效率還比電腦犯錯的後果更可怕。
當時,中午用餐時間是從十二點到一點,一天,創辦人大約在中午十一點五十五分,進入餐廳了解衛生事宜,卻看見有五、六個員工已經在排隊,員工看到老闆拔腿就跑,創辦人跟著追了出去,人抓不到,已經在公司內部產生強烈的衝擊。由於這些事例讓創辦人更堅持公司政策應嚴格執行的態度,樹立起公司規定嚴格執行、絕不容許打折扣的企業文化。
在中鋼,只有中鋼團隊,沒有次級團體,也不允許組織同鄉會,如此才能有共識,分享中鋼文化,為共同目標努力,王鍾渝從一些事例說明中鋼企業文化的形成,雖然企業文化是需要時間累積,也須隨著外在環境的改變而變。對中鋼而言,二十八年前,建立一個世界級的鋼廠,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目標;時至今日,環境變化,鋼鐵的價值已經沒有過去的高,王鍾渝說,如果中鋼還堅持過去的企業文化與策略,公司遲早會完蛋。
「速度密集」的時代 一切求新求變
因此,最近幾年,中鋼除了核心的鋼鐵事業,還一直觀察市場要求什麼、希望什麼,王鍾渝觀察後認為,產業的變化從過去勞力密集產業走到資本密集,現在已進入了速度密集產業,未來的競爭關鍵在速度,領導風格更要跟著變。他舉例說,過去發生工安事件,一份報告層層修改、層層往上報,到了老闆手中,已經從大事變成小事,然而過一段時間又重演工安事件。今天,一封電子郵件從事件當事人毫無修飾的報告,直接送到老闆手中處理。
面對快速的市場變化,除了利用高科技加快產品生產速度,過去完美的品質要求可能也要打些折扣;過去勿朝令夕改,領導人少講話的作風,已不適用今日朝令夕可改,以及多溝通減少抗爭的需要。王鍾渝說,大型公司因為制度會減緩速度,如果不講求速度,一樣會垮掉。
有六、七成的公司在步入三十歲前會被淘汰掉,已經二十八歲的中鋼,對企業而言應算是「垂垂老矣」。王鍾渝不避諱的提及人力老化是公司的嚴重問題,近三千位工程師,百分之七十的工程師年齡是四十五歲,部分工程師缺乏創新精神、創新速度也比較慢,公司不得不投入很多費用做訓練,輸入新觀念、更新管理工具,他強調,學習不是年輕人的專利。
同時,中鋼也利用擴張速度解決問題。然而在擴展、多元化經營的過程中,遭到反彈,王鍾渝說,初期同仁排斥與外人合作,認為穿中鋼制服的人與穿西裝的人合作很困難,不但不參與,公司內還出現耳語,使得公司不得不給同仁保障,參加新事業三年薪水福利不吃虧,才再度誘發出中鋼早期「闖蕩」的動力,他坦言,這是一個困難的過程。
轉投資勿迷信原來的成功路徑
一個新公司的文化,該不該由投資的公司帶入呢?王鍾渝說,這樣的問題其實不斷的在中鋼內部討論,他也觀察到其他公司轉投資失敗的案例,失敗的原因不外乎兩種情形,一種是缺乏穩定經營,另一種則是太過迷信母公司成功的途徑,所以,在新公司完全複製母公司的文化不太適當。
例如中鋼投資大哥大,只派駐一名財務人員;投資電子事業,新公司聘用七百多人,中鋼只派六、七人,也是看財務。投資休閒事業,公司堅持不出資,完全由員工每人五萬元匯集合成,讓公司人力新陳代謝外,也希望每位員工就是這家休閒事業的客戶。
當國營事業逐漸民營化的過程中,財團介入似乎一直是個陰影,中鋼民營化前、後,都擔任董事長的王鍾渝提出他的看法。他說,國營事業多半是龐大的事業,過去民間無力經營,才由國家出資。以中鋼為例,民營化之後,國家還有百分之三十幾的股權,股東人數由四萬人增加到四十二萬人,單是開個股東會都找不到適合的場地,更別提股東每個人都有意見,公司該如何經營下去。如果台電開放民營,開個股東會搞不好都可以選總統。所以,完全不讓財團介入只是理想、理論,只希望是正派、踏實經營的財團介入。
從「鋼鐵生產者」轉變成「工業材料供應者」,中鋼以製造為主,並涵蓋貿易、船運、工程、金融投資、保全與新興科技事業範圍的中鋼集團,對中鋼而言,經營績效受肯定,還需要年輕工程師的加入。不僅中鋼需要新血,整個鋼鐵產業都面臨了難以吸收年輕人加入的危機感,擔任鋼鐵公會理事長的王鍾渝,已經在公會內部的討論作成決議,要到各大學遊說年輕學子學習鋼鐵材料、參與鋼鐵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