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這個過去幾年在文化界聲勢鵲起的通路品牌,最近又有了來頭令人如雷貫耳的新股東;繼國巨電子總經理陳泰銘在四年多前投入後,電子業天王級的華碩電子副董事長童子賢也在日前接棒,以一億元資金加入誠品股東行列,使誠品這個充滿文化藝術氣息的連鎖書店又增加了不少「電」力。
十年前起家的誠品書店,一直是台灣文化界的異數。由代理飯店、醫院餐飲設備致富起家的吳清友,在對文學藝術的興趣與理想下創立誠品,民國七十八年首度在台北市仁愛路圓環掛起招牌的誠品,一開始就堅持走精緻的高品質路線,不過,它當時明顯高於普羅大眾的品味與訴求,製造了崇高形象卻也形成了與大眾的鴻溝,在初期一度讓許多消費者望而卻步,沒有勇氣推開誠品厚重的大門。因此在前幾年誠品雖然成功的建立了市場領導品牌,印證了吳清友在書店通路上的前瞻眼光,但是在經營上卻沒有繳出令股東開心的獲利成績單。
陳泰銘持股一度超過四○%
連年虧損讓吳清友壓力沈重,終於在四年多前,吳清友找上了住在陽明山隔壁鄰居、同樣喜愛藝術的陳泰銘,陳泰銘前後投下三、四億元資金,為誠品繼續走遠路提供了充實後盾。可以這麼說,沒有吳清友,就沒有第一波的誠品,沒有陳泰銘,就沒有第二波現階段的誠品,而第三波的生力軍中,最顯眼的就是童子賢。
陳泰銘這位過去一度在誠品握有超過四○%股權的大股東,去年開始」淡出」誠品,大幅對誠品持股減碼,由吳清友買回超過二○%持股,目前陳泰銘還是誠品的第二大股東,但是持股已經降低到一○%到一五%之間的水位;至於陳泰銘賣回給吳清友的股權,則由吳清友其他的企業界友人接手,其中最主要的接棒人要屬同樣是電子同業的華碩童子賢,童子賢以個人名義接下了六%、七%的誠品股權,充分展現了他參與誠品的誠意。
為了挹注資金填補虧損同時擴張營運規模,誠品在過去三年每年都辦理現金增資,資本額從五年前的一.九九億元膨脹到現在的五億九千七百萬元,不過現金增資價卻愈認愈低,三年前增資價每股五十元,去年已掉到二十元,這其中相當程度的凸顯了誠品過去幾年幾乎年年」不賺錢」的現實問題,而陳泰銘的減碼淡出,也多少反映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以及陳泰銘與吳清友在經營誠品理念上的落差。
說到誠品不賺錢,經常到誠品逛書店的讀者可能都很難想像,因為緊密結合書市、流行以及都會社區文化活動的誠品,經常人潮洶湧,尤其是台北市的旗艦店||敦南誠品,更已成為都市新地標,而誠品的營業額也印證了這一點,過去幾年確實是生意愈做愈大。八十四年誠品的營業額只有九億元,八十五年十二億元,八十六年二十六億元,八十七年則已成長到三十八億元,今年突破四十億元已無疑問,甚至可望挑戰五十億元,這樣的業績事實上已經超過許多上市上櫃公司,誠品的市場成長性也毋庸置疑。
生意愈做愈大還是不賺錢
但是,這個營業額如此快速擴張的公司,為什麼不能賺錢呢?是還沒有到達一定的經濟規模?還是經營策略與管理有待改進?吳清友在營業規模尚小時曾經評估,當營業額到達十餘億元水準時,誠品就可開始獲利,但是,隨著營業規模逐年攀升,誠品的獲利成績並沒有如期出現,就以最近幾年來說,除了八十五年曾出現三千八百萬元、每股盈餘一.八三元的稅後淨利外,八十四年誠品虧損近億元,八十六年虧損三千五百萬元,八十七年虧損縮小已接近損益兩平,這個趨勢顯示誠品的經營確實已漸入佳境,但是,由於獲利成績不佳,為符合股票上市規定,原本吳清友宣示希望在明年股票上市的計畫,勢必必須被迫延後了。
吳清友與陳泰銘這對搭檔,其實有許多相同的特質與背景,他們年齡相差不多,甚至連超過一百八十公分的瘦長身材都很接近,兩人都是南部鄉下長大的台灣小孩,吳清友出身台南,陳泰銘則是高雄人,兩人都有強烈的人文藝術氣質,卻又都帶著濃厚的台灣本土氣息;只要看過陳泰銘位於台北新店國巨公司內部如畫廊般的擺設,再去看看出自吳清友手筆、強調品味設計的誠品風格,就可以很清楚的明白,為何陳泰銘與吳清友會湊在一起合作搞誠品了。
在四年多前投入誠品後,陳泰銘開始介入誠品的經營,特別是有關財務規畫與調度的方向,陳泰銘著墨最深,這也是吳清友較不擅長的部分,兩人為誠品未來上市上櫃開始準備工作;不過,陳泰銘與吳清友畢竟不是完全相同的人,對誠品發展優先次序認知不同的落差也逐漸顯現。
吳清友覺得,誠品的獲利不能光從目前帳面賺不賺錢來決定,因為誠品在財務報表上比較保守,採取加速折舊的方式,開辦費都是在三年到五年內折舊完畢,再加上新投資的分店陸續開張,因此過去幾年帳面獲利不佳不值得憂慮,今年誠品就可以開始賺錢。目前誠品有十二家分店,吳清友描繪誠品前景說,到公元二○○七年時,全台灣將有一百二十九家分店,光是書店營收就將超過一百億元,屆時獲利絕對不是問題。
對於誠品的經營,吳清友是目光看著遠方的夢想家,陳泰銘則像面對現實的實行者。誠品書籍的宏觀與多樣性,在同類通路中無人能出其右,但是誠品的百貨部門卻很難獲得普遍接受,曾有吳清友的友人抱怨,一趟誠品百貨逛下來,每樣東西都很漂亮,但就是不知道什麼東西可以買,誠品許多商品予人美麗卻難以高攀的印象,這或許相當程度反映了吳清友的浪漫特質。
童子賢是吳清友台北工專的學弟
在投入誠品的初期,正是國巨初上市意氣風發的蜜月期,當時陳泰銘多少是抱著回饋社會的想法,不是太在乎誠品經營績效,不過,隨著國巨本身股本快速膨脹,轉投資事業收益愈形重要,再加上陳泰銘在累積了包括智寶在內、購併多家被動元件公司的成功經驗之後,他對誠品到達經濟規模卻還不能獲利一事深感不解。據了解,在過去幾年的誠品董事會上,陳泰銘曾多次提出要求誠品控制成本、加強內控管理,在現有的基礎上先擴大客層好好經營的想法,吳清友基本上對此也都認同,但是觀諸誠品的發展方向似乎並非如此。
在智寶電子、德記洋行乃至於即將進行董監改選的聲寶,陳泰銘購併或是進行策略聯盟時,都是希望能主導經營權,過去幾年市場一度傳出陳泰銘有意拿下誠品的主導股權,以進行誠品的體質改革,不過由於吳清友家族的持股一直超過五成,此事終究並未成真。或許也是因為如此,再加上金融風暴後,陳泰銘重整國巨的轉投資事業策略,專注與本業相關以及主導經營權的投資標的,陳泰銘此時降低誠品的持有股權相當容易理解。不過,以陳泰銘對藝術文化的偏愛以及對通路事業的重視,進一步減碼放棄誠品也是不可能的事。
至於新加入誠品股東行列的童子賢,則是吳清友台北工專的學弟,過去在學校時期曾經是校刊主編的童子賢,雖然已經是身價不菲的科技新貴,但是還有著當年文藝青年的熱情,對社會帶著強烈的人文關懷;說到入股誠品,童子賢不希望外界太關注他的個人角色,他說,因為欣賞誠品的一些努力,很高興有機會參與誠品的未來,至於他入股對誠品財務的充」電」效果,個性直率的童子賢說,」吳清友的財力很雄厚的,大家不要太小看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