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視化」概念源於日本知名企業豐田的管理方式,已成為全球提升效率與成果的黃金法則。精髓在於工作流程透明化、問題直觀化,能即時發現異常、快速採取行動。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製造業,更可以大幅提升我們日常工作的效率與成果。
你聽過「可視化」這個詞嗎?
或許有人會說:「聽過啊,那不就是製造現場用來解決問題的方法嗎?」
可視化的概念最早出現在二〇〇六年,由豐田(TOYOTA)汽車這家公司從改善業務活動的角度提出。創造可視化這個名詞的豐田,也將其定義為「使問題變得可見」,因此這樣的理解並沒有錯。
然而,不是只有製造現場才能夠利用可視化改善業務,這個概念也適用於需要進行思考和產出知識的工作。
那麼,在「知識生產」的現場,可視化的目的是什麼呢?
我們為什麼要進行可視化呢?
如果沒有做到可視化,會發生哪些問題呢?
首先,如果沒有做到可視化,就容易在工作上出現疏忽、遺漏、遺忘等失誤,導致工作無法有效率地進行。
就算你只被交辦一項工作,要完成這項工作也必須掌握許多要點吧?
☉這項工作預期達成的目標是什麼?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需要做到哪些關鍵的事情呢?
如果進行工作時沒有把該做的事情寫下來,使其變得可視化,可能就會漏掉一、兩件。如果工作的品質不符合上司的期望,當然就必須從頭來過。而從頭來過是工作中最浪費時間的事情,不僅如此,還會造成極大的精神壓力,所以應該極力避免。
只要做好可視化,就能避免遺忘之類的失誤,也能改善工作效率。而只要不發生失誤,周圍的人對你的信賴感就會提升,這也將成為你本身的優勢。
此外,人們在面對未知的事物時,會產生恐懼與不安的情緒。這可能是因為「未知事物可能會帶來危害」的意識運作,這種情緒已經內建在基因層面,藉此提醒我們注意。
在恐怖電影與鬼屋當中,最可怕的往往是怪物即將出現的場景。
工作時也是同理,當我們準備處理未知的工作時,也會因為害怕開始而忍不住拖延。最後愈來愈失去動力,導致原本應該更早進行的工作產生延誤,最終因此而感到後悔。
面對這種未知的工作時也一樣,只要我們將「不知道的部分」和「目標是什麼」寫出來並加以整理,就能掌握下一步動作以及必須完成的事項。可視化也可以說是一種將未知事物轉化為已知形態的做法。
換句話說,只要習得接下來即將介紹的可視化技巧,就能實現以下的成果:
☉讓該做的事情變得明確,消除對開始著手的恐懼,使工作不再拖延。
☉因為有寬裕的時間能夠展開工作,所以也能冷靜地處理事務。
☉避免工作出現疏忽、遺漏、遺忘、期限延遲等失誤。
我之所以會像這樣以「工作的可視化」為主題寫這本書,是有原因的。其實在大約十年前,我所有的工作都只在腦中思考,完全沒有進行可視化。因此總是被截止日期追著跑,而且要做的事情不夠明確,卻還是草率地開始,結果就是在進行時必須反覆修改。就算花了很多時間,我依然覺得自己只能做出低品質的成果。
「我正在做了,馬上就會完成。」
我曾多次像蕎麥麵店的外賣員一樣,給出這種敷衍的回覆。
因為總是在截止前的最後一刻才匆忙開始,所以熬夜甚至通宵工作變得司空見慣。我甚至會覺得「工作是被迫的」、「都是些無聊的作業」。這讓我陷入了輕度的憂鬱狀態。
我意識到不行這樣下去,必須做點改變,因此開始將各種事項寫下來,也就是進行了可視化。
結果,我現在幾乎不再需要加班了。我變得能夠自動自發地提前處理工作,不再被人催促,也沒有被迫工作的感覺。
如此一來,最崩潰時曾經每月超過一百二十小時的加班時間,如今減少到了大約二十小時左右,工作時間縮短了三〇%以上。
當然,工作成果的品質並沒有下降。不僅如此,儘管難以量化,但我有自信工作成果確實提高了二〇%到三〇%。我成功地實現了縮短工時與提高成果的雙重目標。
我寫這本書的理由,就是希望能幫助像過去的我一樣,因工作而承受壓力的人。在這本書當中,我將介紹如何透過以下步驟來進行工作的可視化,藉此更有效率地處理工作,並能夠將時間運用在真正想做的事情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職場必修!高效可視化工作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