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把每個「痛苦」都當成成長的機會,這些痛苦驅使你對外探索,對內成長。當你把這種痛苦成長變成一種自動的機制時,你就在真正變得強大,你也會更加了解真實的自己。
朋友辛勤工作了好幾年,突然間一個人事調整打亂了他原有的職業規畫,原本是預料之中的職涯發展機會突然沒了,他為此非常沮喪。
見狀我勸他:「這是好事,該來的遲早要來。與其晚來,不如早到。早一點到來,自己早一天知道慘澹的現實,是好事。」 我繼續解釋說,「人之所以會感到痛苦,是因為自己內心所想和客觀世界不符。是你錯了還是這世界錯了?當然是你錯了。要接納世界、接納現實、接納人性,而非對抗並陷入不可名狀之困擾中。」
人和人最本質的差別就一項:心態模式(mindset)。《心態致勝》一書的作者把心態模式分為「成長心態」和「定型心態」。如果你屬於成長心態,那麼眼下的痛苦境遇正好是考驗你的時刻。
既然痛苦來源於自己的心態無法與客觀世界相符,那麼就趁機去反思和嘗試改變心態。歸根究柢,我們痛苦的原因是我們的心態沒有匹配真實的世界,而不是反過來。此時越痛苦,思考才可能越深刻。
我在二○一三至二○一四年整整一年的深度焦慮,給了我重新反思人生的機會。透過這一年的掙扎,我發現了更加豐富的人生,真正意識到了自己的獨特優勢。「改變自己」微信公眾號正是始於那時,同時我也確立了「三個經濟支柱」的理念,開始大規模地把閒錢用於投資。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非常感謝當年的焦慮。
有人會問,有沒有平和的方式來完成這種蛻變?很遺憾,由於人固有的劣根性,想風平浪靜地升級自己的心態模式基本上不可能。
人的劣根性在於:給點糖就會覺得生活很甜蜜,缺少足夠的動力去面對人生是殘酷的本質。雖然很多時候覺得有點不對,但是轉念一想,感覺日子還可以湊合。結果在渾渾噩噩中過了很多年,等醒悟時已經不再年輕。
所以,最好在二十七至三十五歲間遇到很大的坑。為什麼最好是二十七至三十五歲這個階段?
大學畢業後,到二十七歲正好工作五年,三年後是三十歲,正好處於第一階段的世界觀被挑戰、需要重構的時候。三十五歲也是一個坎,大部分人在此時上有老下有小,而抬頭一看,四十歲這個節點也在不遠處。所以,二十七至三十五歲遇到坑,遭遇焦慮,感受痛苦,是一個好時機,因為你還足夠年輕。
而自己從這個坑裡爬出來的過程就是心態成熟、自我覺醒的時機。這個坑越深、你爬得越艱難,對你以後的發展越有利。太簡單的小坎坷沒有用,你會麻痺自己,而麻痺自己就是放棄成長的機會。只有那種讓你產生恐慌、產生沉重焦慮的坑,才有真正的促進作用。
車和家的創始人李想說過:「對外關注探索,就不那麼煩躁;對內關注成長,就不那麼焦慮。但是,煩躁和焦慮都是永遠發生的,我們要做的是減少時間周期。」
你可以把每個痛苦都當成成長的機會,這些痛苦會驅使你對外探索,對內成長。當你把這種痛苦成長變成一種自動的機制,你就開始真正變得強大,你也會更加了解真實的自己。
透過痛苦來成長,這是通往自由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