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樂趣、意義都是奢侈品,是必須到達一個階段我們才可以去大膽追求的東西嗎?還是說希望、樂趣和意義是我們每日生活的必需品,我們像離不開空氣和水一樣,離不開這些東西?
有人想在社群軟體發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登山、滑雪,但是擔心同事、主管看到自己的朋友圈消息,批評自己不務正業。
回想一下,我在成長路上的最大收穫,反而來自不務正業。像是上學時,我酷愛看課外書,地理、自然、歷史、文學、科普等書無一不讀,看的內容非常雜,也花了很多時間。幸虧父母當年沒有覺得我不務正業,而我現在的知識結構,還是要感謝當年的廣泛閱讀,延續至今的好奇心,也與此有關。
從高中起,我就喜歡舞文弄墨,沒事寫點書評、影評。工作之後開始斷斷續續寫部落格、做微信公眾號。我將之從一開始的不務正業,變成了自己每日的習慣,變成了一種精神寄託,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
工作以來,我的數次重要機會都來自不務正業。在摩托羅拉期間,我因為喜歡在公司的郵件群組裡分享業界新聞和自己的感想,在部門重組時被老闆指定做軟體開發套件(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SDK)和開發者關係,專門負責公司內外的介面,這確立了我之後的工作領域。
我平時喜歡新鮮的產品,不僅在第一時間買來用,還會發表一些使用感想,甚至寫一些簡單的評測。後來被老闆和同事認為我對產品有感覺,最近幾年的工作機會也與此相關。
在當年用C、C++程式設計時,我因為討厭C語言的指標,討厭C++的煩瑣,所以在一個周末的上午「不務正業」,自學了Python,沒想到這成了我唯一堅持使用的程式設計語言。到現在,我雖然不當工程師很多年,但是依然可以挽起袖子寫點程式,這也是多虧了當初「不務正業」學習Python。
最近幾年我喜歡看使用者創作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的影片,在YouTube上追凱西.奈斯塔特(Casey Neistat)這樣的YouTuber。雖然還沒有開始自己的自製影片之路,但是我相信這遲早也會成為令我受益終生的副業。
我還不斷地在朋友圈裡分享自己玩遊戲的截圖,只是學藝不精,一個「部落衝突」都還沒有打完。儘管如此,我已經克服了對遊戲的偏見。經過和一些「江湖大佬」討論遊戲,我深信遊戲中蘊含著大量的未來機會。無論是企業培訓還是學習,抑或社交,都能在遊戲中找到機會。
還有投資這樣的事情,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正業」,但正是憑著自己對於投資必要性的認識,不斷地花時間閱讀,我也算是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投資方法論,並在業餘的A股、美股投資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不僅在財務上有所收益,我從研讀巴菲特、查理.蒙格等人的書中,還得到了更多的啟發,包括產業觀察、個人擇業和發展。投資書給我的啟發遠大於講企業管理經營的書,而講企業管理經營的書給我的啟發又遠大於講個人發展的書。這種站在制高點往下看的方法,帶給我很多突破性的想法。
我業餘時間在玩無人機,這讓我獲得了新的視角。最近我在看《小王子》時,發現其作者竟然和《夜航西飛》(West with the Night)的作者一樣,是飛行的狂熱愛好者。
從他們的書中,我看到了俯瞰大地的樂趣,這也讓我產生了一個想法:未來要去學飛行。
我每周至少逛一次街,每次逛街必去書店,每次去書店至少會買回三、五本書。這些書種類繁多,從小說、攝影、心理學,到管理、詩歌。我不會限制自己看書的種類,只要這本書引發了我的興趣,或者有可能解決我最近的一個困惑,我都會買回來。
在東京旅行時,我最常去的地方還是書店,在書店裡,雖然文字不通,但這不妨礙我看名家的攝影集。我業餘時間喜歡攝影,從攝影中我找到了自己情感的寄託。掛著相機遊走在城市的街頭,隨手拍下轉瞬即逝的感人畫面,捕捉那些在忙碌生活中被我們忽視的細節,記錄那些唾手可得但無人問津的生活之美。也許,這是我理想中的一種生活狀態。
大約九年前,我第一次去台灣。其後台灣友人來訪,我講了自己每天半夜去敦南誠品書店的經歷。台灣友人激動地對我講:「我是誠品書店的股東!」他回台灣之後,給我寄了好幾本書。他說自己最喜歡的一個作家叫舒國治,這個人從來沒有工作過一天。按照我們的定義,這個人屬於不務正業,但是他呈現給我們很多好書:《理想的下午》《讀金庸偶得》《流浪集》《台北小吃雜記》《窮中談吃》。
希望我以後有更多的時間,去更認真地「不務正業」。我感興趣的東西實在太多,但是目前的自由時間實在太少。
不知道你對於自己生活中的「不務正業」怎麼看。我想特別提醒有小朋友的家長,如果自己的小朋友從小很不安分,不斷地不務正業,請一定要好好保護他的這種好奇,他會感激你一輩子。
再沒有什麼比一輩子「不務正業」更快樂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