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obil 01或PPT這些論壇,當大家討論到中國工作,鼓勵或唱衰的各占一半;當話鋒一轉,有人問從中國回台灣工作好嗎?真心不騙,幾乎是一面倒,大多數人會跳出來說:「到中國工作,就回不來台灣了。」
這句話,隱含2個意思:
1.薪水回不去在中國領的水準。
2.中國的經驗可能在台灣用不上。
台灣人去中國工作,第一波是台商,去開工廠,做製造業;第二波是台幹,去管工廠,還是製造業。而這些工廠都設在哪裡?離城市車程幾小時的偏鄉僻壤,在廠裡包吃包住,進去就難得出來,除非返台休假。第三波是目前這一波,年輕人單槍匹馬闖蕩大城市,最夯的當屬互聯網、文創這兩大產業,製造業不再吃香。
不少台商到中國之後,從港資介入,再到全陸資,中國老闆當然愛用中國員工,把台幹一一裁掉。而外商也一個模樣,先是從台灣挖角國際性人才過去,等到根基扎穩之後,台灣人才完成階段性任務,失去可利用價值,就棄置不用。
這些人才都像是用完即丟的「便利貼」,輕輕就黏得牢,輕輕就撕得掉,不傷及企業的一根筋、動到一根骨,一切船過水無痕。甚至有的徹頭徹尾是一場設局,台灣一家公司本來要請走一位經理,剛好在中國開了新廠,需要有經驗的人去頂一下,於是派他過去,並告訴他:「有能力的人都去中國,舞台更大,更有發揮空間,未來在公司才會往上升遷。」
公司對這位經理用的是「當地雇用」,等到想要回台灣時,已經不是台灣公司的員工,連公司大門都進不了,才發現被公司騙了。不過多數公司還是不得已,像是決策錯誤、執行不力,致使西進失敗,進退兩難,最後員工不得不摸摸鼻子走人。
中年過後,回來更難
無論哪個原因,回頭再踏上台灣這塊土地,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重新求職。此時此刻,這些人大概也來到40歲上下,而台灣就業市場對中年人極度不友善。不要說40歲,早在35歲已經拉出生涯第一次警報,大企業多半表示不予錄用。
有多嚴重呢?前2、3年我有機會去企業演講,從北到南,從南到北,我都問在座的部門主管:「幾歲的人會錄用?」30歲還有人舉手,35歲就沒人舉了,我嚇一跳,轉身問資歷10年的獵頭顧問:「超過幾歲就不推薦了?」他毫不遲疑回答:「當然是35歲!」
這就是用人的潛規則!在台灣,用人或不用人不可以有年齡歧視,根據《勞基法》會重罰30萬至150萬元,沒人敢公開談論。既然是沒說出口的祕密,一般上班族當然被蒙在鼓裡,失去警覺性。2019年我到上海,在中國移動的門市,瀏覽他們的徵人看板,幾十個職缺全部寫著「限35歲以下」,這才明白難怪中國有個「35歲現象」的說法。與我同行的是一名上海律師,他帶著驕傲的口吻跟我說:「我們多透明,每個人都知道有這個用人的天花板。」
我認識2名30出頭的媒體人,都轉戰中國的互聯網,無不有嚴重的年紀焦慮,覺得自己太老了!整個辦公室一眼望過去,中國同事都20幾歲,至於30幾歲的很少見,連老闆也是這個年紀。他們告訴我,年紀帶來的壓力,在台灣還沒有感受到這樣深刻。可以想見的,在中國拚搏,40歲還能挺得住,不容易呀!
你看,到了中年,是不是兩頭夾殺、進退維谷?這也是回台灣求職不順的關鍵原因。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台灣不論市場或企業規模都不能與中國相提並論,使得在中國歷練過後的人才回台灣之後,經驗無法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