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陳明堂捎來幾支剛拍好的短片,他用毛線帽罩好光溜溜的腦袋瓜子,和太太登上夏威夷希洛(Hilo)西北方的大山「毛納基亞」。
在當地原住民毛利人的語言,「毛納基亞」意味「白色的山」。雖然還不到積雪時節,但海拔逾四千公尺的空氣總是稀薄冷燥,遍地磚紅色火山沃土上,架著幾座純白的機械,它們仰著像是外星人「E.T.」的碟面扁頭,脖頸朝天。
去年四月,全球六地(布魯塞爾、聖地牙哥、上海、東京、華盛頓和台北)召開新聞發布會,人類史上首張「黑洞影像」經過兩年處理分析,終於問世。圖片中的黑洞,就像泛著紅光的甜甜圈,語言學家木村(Larry Kimura)詩意地用夏威夷古曲為黑洞命名「Powehi」,意味「無窮創造的深美源頭」。
在陳明堂身旁的這些白色傢伙,就是「照亮」Powehi的八座電波望遠鏡之中的「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Sub-Millimeter Array,SMA)。科學家撐開雙手,管弦樂團指揮似地上下揮舞,巨大的機械反射起啞色白光,帶點神祕學意味緩緩轉動,像是虔敬的朝聖者,凝神望向光年外的宇宙深邃之處。
黑洞影像是天文史上最震撼性的突破之一,在這張像甜點的影像出現之前,黑洞只是科學家推論出來的「數學解」。終於,黑洞影像將人類的智性與星辰的誕生殞滅聯繫在一起了,地球人因此見證了「深美源頭」的模樣。
這是地球各國科學家共同達成的里程碑,而陳明堂的故鄉:小小的台灣也沒有在這場盛會缺席,它自始至終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去年,突破獎基金會將二○二○年度「基礎物理突破獎」頒給了參與「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合作計畫的三四七位成員。在台灣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中,就有五十三位成員或前成員獲獎,占獲獎科學家的十五%。此獎被譽為「科學界奧斯卡」,台灣天文學家在努力多年後,終於走上世界的「紅毯」。
一七年,參與「事件視界望遠鏡」的那八座望遠鏡中,台灣參與建造或運作了其中三座。一八年,台灣主導建造和運轉的格陵蘭望遠鏡也加入EHT,更讓台灣在世界天文界站穩了腳步。
人類首張黑洞影像,黑洞外的「事件視界」彷彿甜甜圈,證實了這種天體的存在。(圖/EHT Collaboration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