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經拍板的永春國小、永吉國小合併改建案,將是台北市EOD的首例,並將成為其他「社區小學」的示範。台北市最有歷史的社區之一萬華地區,共有四所小學、一所幼兒園也正計畫整合成「艋舺學園」,結合地區需求,以提高校園空間多元使用率。陳素慧說明,「社區小學」的規畫,正符合SDGs的第十一項目標,創造新的生活形態與生活建築典範,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
今年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發布風險報告,未來十年全球前五大風險都和極端氣候、環境災害息息相關。其中,熱島效應和強降雨,台灣並不陌生,當全世界平均升溫已達攝氏一度,台灣則上升約攝氏一.四度,行政院更在今年宣布全台中小學,班班有冷氣。
面對熱島效應,柯文哲表示:「安裝冷氣並無法真正解決問題,要源頭管理必須是用綠建築,包括遮陽、通風、噴霧、綠植栽等等,這些會比裝冷氣更為節能減碳,也比較符合環保,所以要優先處理。」
台北市正規畫全台基地最大的綠建築——南港機廠基地社會住宅,造價高達九十億元,並啟動循環經濟模式技術標案,未來將導入太陽能發電、雨水回收、綠能電動車租賃,並將房型模組化,讓建材設備可再生回收。
地表被建築物、混凝土等不透水物質所覆蓋,形成「人造沙漠」,已經喪失利用雨水調節溫度、溼度的能力。大自然的地表原是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可以吸水、蓄水、滲水、淨水,乾旱時可以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
柯文哲上任台北市長後,大力推動以「海綿城市」取代「水泥城市」,計畫將面積二百五十萬平方公尺的人行道鋪上透水瀝青和透水磚,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副局長張郁慧說明,「海綿城市」已是世界水環境管理趨勢,「鋪設透水鋪面、帶狀植栽槽、雨撲滿、雨水花園等設施,讓都市可以涵養雨水久一點,貯留多一點,分擔雨水對下水道系統造成的負擔。」
三年來,台北市累積保水量已達五十座標準游泳池。海綿城市如其名,它是慢慢吸收,面對瞬間暴力式強降雨,雖有減緩功能,但無法瞬間吸納所有暴增雨量,台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林鎮洋指出海綿城市的常見迷思。提升城市韌性是漸進式,唯有通過長時間考驗,才是永續發展目標的真正意涵。
海綿城市取代水泥城市是未來趨勢,綠地空間可以還原土地透水蓄水功能。(圖/台北市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