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4大科學聯合會之一,馬克思-普朗克學會(Max-Planck-Institut) ,人口研究所近期發布人口壽命預測,預測顯示2019年新生女性預期壽命為94.8歲,新生男性為88.6歲。其中,1/3女性與11%男性壽命超過百歲、77%女性與59%男性超過90歲、92%女性與84%男性能夠慶祝自己的80歲生日。
另一方面,現年50歲的人口平均壽命也會增加,12%的女性有望成為百歲老人,而男性僅為3%;50%女性與36%男性預期壽命可達90歲。我不知道各位看到這裡會有什麼感覺,一件最簡單的事情:未來8、90歲是非常常見的,在路上、在車裡、餐館、便利商店、百貨公司,當然還有醫院與養老院;可能辦公室裡也可見,而且說不定也坐滿在學校教室裡,攻讀第二個專業學位。
而我,還有另外一種感覺,由於男女性別平均壽命稍有落差,而且年齡分布的人口比例也有差異,所以你活著,身邊的人或許不見得會是你認識的人,年紀越長、此現象越明顯。換句話說,你準備好跟陌生人一起變老了嗎?
先說一個經濟學原理,邊際效用遞減,當消費者消費某一物品的總數量越來越多時,其新增加的最後一單位物品的消費所獲得的效用(即邊際效用)通常會呈現越來越少的現象(遞減)。如果放在生命上,是否應驗一句話,活得越久,越不耐煩。
這不是危言聳聽,我估計會成為社會顯學;活很久,是好事,但如何活得好,更重要。將平均年齡取中來看,約莫40~45歲是人類壽命分水嶺,在此之前,可謂是加日子,之後則是開始減日子;後面的日子開始比前面少,面對日子越來越少的人生,你打算怎麼過?
而且從此之後,你可能會開始遇到,生你的人離世、你生的人離家,老朋友還在、新朋友也有,但談到感情總是越來越薄;比你早進公司的同事可能離職,或者你也成為別人的新同事,失業是常態、轉職也是常態。晚婚年紀越來越大、不婚的比例越來越高,而晚婚與不婚又產生孩子少生或不生孩子;另一方面,離婚的比例已經達到每4對婚姻就有一對離婚收場。古說,鰥寡孤獨,人生四不幸,看來會在21世紀大量爆發。
我悲觀,經濟學家都悲觀;面對經濟情勢與預測,少見經濟學家說好話。將經濟學放在社會學、人類學、生命、生活、婚姻、人際關係這些事情,經濟學強調的完全理性假設,帶有誠實與不留情面的論述,反而最能喚醒人類認真面對。你準備好跟陌生人一起變老了嗎?就算不想這樣,你也必須這樣。
「二」,你沒看錯,這是我給各位的建議,凡事有二。要活那麼久,你必須準備好培養第二個專長,帶來第二份工作與下半場人生的收入,進入第二個生活圈,可能是新朋友圈、新社團、新興趣,甚至是去新的城市、新的國家生活,說不定你要培養第二種外國語言。你也可能再回學校讀第二個專長學位,以利跟社會趨勢接軌,或許進修碩士、博士,無論是追逐學問或光宗耀祖,總之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必定出現。
當然,你會因為離婚、喪偶,所以可能再婚、找個伴,感情上會有第二個寄託。西方國家,這個現象更早出現,儘管面對的是感情但理性討論;在亞洲、在國內,傳統思維禁錮了原始人性,偷偷來、偷偷做,就是不能說。這件事情,我就不提了,因為不小心就會引發道德戰。只想說,文明再怎麼進步總有讓人不能接受的地方,也無法讓全部的人都接受。
怎麼辦?不想也還沒有準備好跟陌生人一起變老;但是就算不想這樣,你也必須這樣。課堂上,把這個想法跟學生們分享,我看這些年輕的大學生,一些因為年輕帶來的無懼,一些因為還沒有碰觸到的無感;印象最深的則是一位學生說的:「沒關係,至少我還有手機」。說完,全班都笑了,當然,我苦笑。
今天,讓我替各位點播一首五月天的第二人生。
作者簡介_ 吳錦錩Peter Wu
台大國際企業學博士。現職身份多元、角色互換,除了專業,也講人生,享受自由。臉書:吳錦錩Peter 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