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賽希望電視台做專訪,讓大眾知道這個故事,但沒人理他;他改找廣播電台,仍被拒絕。最後社區電台WBAI新聞主管艾美(Amy),她姓「好人」(Goodman),好人跟他說這主意可以,「但我手上人沒空,要不你自己做採訪。」
義賽帶著錄音機來到書店,按下「錄音」鍵的瞬間,他清楚感覺這是他一輩子想做的事。節目播出後,美國公共廣播來問他要不要去上班?他放棄醫學院,選擇廣播之路。
義賽的爸爸理查是康乃爾大學精神病權威,他是扭轉醫學、不把同性戀當疾病的先鋒。在他眼中,爸爸是堅信科學、為弱勢奔走的英雄。
某日,他跑到爸爸辦公室,撞到一位男士住在爸爸的起居室,爸爸先說是病人,講著講著,理查決定坦承,他是父親的「愛人」。
理查花十年「糾正」自己的性向,也結婚生了兩個小孩。一九六九年「石牆暴動」,同性戀在紐約遭到鎮壓。爸爸因此奮鬥十年,改變了醫學界對同性戀的觀點。這時遇見現在的愛人,向媽媽出櫃。而兩人為了孩子,保持婚姻狀態。
二十二歲的義賽面對爸爸出櫃,彷彿被丟原子彈,心理炸出大坑。說故事不是一言半語,等長長的故事講完,他發現開朗的爸爸,也有深埋心底的故事。每個人都需要有人聆聽、在乎、記得!
他第一次聽說「石牆暴動」,決定挖掘出來,採訪親身經歷的人。節目播出後,引起廣大回響。很多人跟他一樣,從他的節目才知道,當年被鎮壓的人不是妖魔鬼怪,許多人備受敬重,有越戰老兵、退休修女。爸爸向他出櫃後和媽媽離婚,但他、弟弟、媽媽、爸爸、爸爸的愛人,一直維持緊密的家人關係。
他清楚看見天命,就是拿著錄音機和攝影機,把無名之輩的故事保存下來,十五年做了一系列紀錄片。
親友主持問答 誘發深層情感
他拍片愈成功,愈感覺太多題材值得拍。由導演持麥克風、問問題的傳統拍法,很像挖金礦,挖半天只有一小塊黃金。應該像挖石油,鑽一口油井,讓故事冒上來。
他把麥克風轉交給人們,由親友問出核心的問題,讓生命的故事冒出來。他在中央車站設立第一個故事亭,兩年擴展到各大城市,並派出活動拖車錄音間,到小鎮蒐集故事。
二○一四年,爸爸罹癌過世那天是六月二十八日,正巧是石牆暴動四十五周年。他砸下兩百萬美元,開辦「石牆聲響」,和一百六十個公益團體合作,蒐集逾一千個故事。一五年,推出故事亭App(StoryCorps),直接上網錄下故事,蒐集到十五萬則錄音,故事油井打造成功!
若非偶然碰撞,他必然不知道爸爸真實的人生。更多人沒有機會說出故事,可能留給孩子解不開的疑問,永遠的遺憾。所以他發起「感恩節故事活動」,鼓勵孩子訪問父母、祖父母,用故事凝聚情感!
故事可以凝聚情感,故事也可以化解仇恨。當我們知道「敵人」的故事,一定會發現敵人跟我們有同樣的情感、憂慮、希望、恐懼。
我們絕對可以建立自己的故事亭,不用等別人。現在開始錄下你自己的故事,說出你要說的話。讓你的孩子知道他們從哪裡來?你說得愈多,當生命結束時,愈不懼怕死亡。因為你將活在故事裡!

大衛.義賽受父親啟發,用錄音的方式,記錄每個人心中那個需要被人聆聽的故事,藉此凝聚情感,化解仇恨。(圖/取自TED Conference 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