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直的手臂、微蹙眉間,接連整套寬鬆衣褲,細微如粉的木屑遍布沾附,隻言片語就道盡的景象,卻是現年八十五歲的木工師傅陳煌煇,七十年如一日的日常。
舉起筆直的木條,開合手指前後比量,不打草稿,腦子裡構思著的圖案是什麼樣貌,只有陳煌煇自己知道。
「我爸躺著休息就能想出新花樣,他常說他腦袋裡的東西如果不做出來,全世界都不會有。」傳承上一代家業的陳正忠這樣談論父親。從小仰頭望父親「無中生有」設計窗花圖樣,輪到他和弟弟陳建利接手這項家傳工藝後,自然也養成靠自己的習慣,「去看外面的東西,做出來容易會有別人的影子。」
父子三人在工廠忙進忙出,表面上是為了家庭生計討口飯吃;骨子裡承接的,其實是幾近失傳的傳統文化細作。
木製窗花施作 全台第一人
陳煌煇十四歲吃起木作裝潢這行飯,二十歲北上幫日本人修理門窗,日式木雕窗之雅之美在心裡揮之不去,幾年後回彰化鹿港幹活,製作木製品的機器開始量產,年少時沒能摸起的木製窗花,終於有機會實作。
身處傳統工藝重鎮的鹿港,身懷絕技的木作職人當然不止陳煌煇一人,民國六十五年開始有長達十年的期間,是木製窗花創作的黃金年代,而替這十年輝煌點燃引線的第一人,正是眼前這位年已耄耋的老師傅。
數十年後,不僅沒被時代淘汰,反成為碩果僅存的關鍵少數,陳家手裡握有獨家利器,成品美不美,陳正忠直言靠「角度」定輸贏,「每根木條要卡得不見縫隙,重點是機器切割的角度調校要夠準,吻合的角度,不一定每個人都調得出來。」將運來的原木裁切細片、美化拋光,以刀具打形再做凹槽,讓木片相組相合,拼出理想花樣。木頭裁切準度最重要,凹凸之間只要一方失分寸,成品就難成材。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