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至今不過四年多,赤燭的經歷卻像自己設計的遊戲一般,一會兒如有神助,一會兒若受鬼磨。極度起落之間,理念與專業的準繩總是愈來愈清楚了。
「做遊戲,就像是抽籤一樣……。」赤燭遊戲共同創辦人江東昱這麼比喻。
二○一五年成立的赤燭,至今推出兩款遊戲,如果套用江東昱的「抽籤」說法,那麼,這家資本額不過一百萬元的小公司,四年多來一共「抽了兩支籤」。第一支,是一七年那款名為《返校》遊戲所代表的上上籤;另一支,一九年二月上線的《還願》遊戲,截至目前,恐怕還是只能以下下籤解讀。
對於年輕的團隊成員、或者對於赤燭這位「法人」來說,創業以來短短四年多的時間,真的像是走過一趟禍福相倚、生猛又無常的波折人生。
同名電影 奪下五座金馬獎
尤其,《返校》的「上上籤運」一路綿延到一九年,根據遊戲改編的同名電影,不僅以二.六億元票房成為去年台灣最賣座的華語電影,且奪下五座金馬獎,版權甚至已賣到東南亞及日本。本來該是風風光光的一年,卻又因為去年初的《還願》風波,遊戲畫面中那張寫著「習近平小熊維尼」的符咒,讓赤燭團隊必須一路噤聲低調,彷彿金馬頒獎台上的所有光彩都與他們無關。
直到一九年末,團隊成員終於決定接受採訪,一方面回顧「還願風波」的始末,言談間,也回望了這一趟「極度壓縮歷練」過程中的思考與淬鍊。
「以前在臉書粉絲專頁,五、六十個『讚』就覺得很多,這一次,是從幾千起跳,我們都想說:天啊,這是什麼數字!」目前掛名赤燭負責人的共同創辦人楊適維回憶。那是在一九年《還願》剛剛上線的時刻,儼然,另外一支上上籤看來就要到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