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人最重要的標誌,就是分得清人際關係。
厲害的人,不僅分得清人際關係,更能明白自己在職場裡的能力和綜合素質。
身在職場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一起來看看這個世界的邏輯。
我們先聊一聊怎麼找工作。
一、從我找工作到工作找我
我大學期間參加了一場英語演講比賽,總決賽時,現場聚集的都是各縣市英語演講比賽前幾名的學生。
因此,許多英語培訓機構的HR(人資)在那裡「物色」學生,被選中的人可以直接培訓就業當英文老師。
當然,後來我才知道,這群同學畢業後還有的去了外交部、翻譯公司、做了雙語主持人。混得不好的,就像我這樣,當英文老師了。
也就是說,現場不僅有培訓機構的人,也有電視臺、政府部門的人,在那裡選擇優秀的人才。
後來,我當了很多次比賽的評審才知道,其實在大學參加的所有比賽、競賽現場,但凡到了夠高的層級,現場都有大公司的HR在尋找優秀的學生。包括主辦比賽的這群人,也相當於HR。因為參賽同學的能力強,訓練一下,甚至都不用訓練,就能直接上班。
你想想為什麼一個比賽,你不用付錢,或者付極少的錢就可以參加?主辦單位為了什麼?優秀的同學,就是通過這樣的比賽,被曝光,然後成為「獵物」,工作就找上門來了。
所以,為什麼大學四年一定要多參加比賽、活動,因為這些都是去打通校外的資源、讓更多人看到自己的方法。
如果你沒有機會參加競賽,或者沒有校園外的資源,那麼,你大學四年考的證書,在你找工作的時候也都是敲門磚。
證書是履歷的證據,比如英檢、劍橋商務英語、口譯考試等。這裡稍微補充一點,有人說有些證書就是雞肋,但我覺得,有總比沒有好。
畢業後,如果你的履歷上寫滿了高價值的經歷,找工作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尤其是申請國外大學時,當地的招生辦更重視你的履歷。
可惜的是,大多數同學到了畢業時,履歷上也只是寫著:「熱愛運動,尊敬老師,愛護同學。」
大學四年,一定要讓自己發光,至少要讓自己擁有一項專長,這項專長要有證書去證明,要有獎狀去背書。哪怕是駕照,哪怕是語言能力測驗。證書其實很重要,比如你要徵司機,你是要一個駕駛技術好但是沒證的,還是要一個有駕照的呢?
這看起來很世俗,但職場上演的就是成人遊戲,當別人被問「你有什麼證書」時,高手的回答是:「你要哪張證照?」
多一張證書,少一句請求。
證書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你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中,能力被激發了,因為你為自己設了一個目標,有目標的奮鬥和漫無目的的奮鬥差距是很大的。
擁有一技之長,在哪個地方都能活得很好,在哪個時代都餓不死,這個技能可以是音樂、體育、藝術、語言、電腦、寫作……如果實在不知道學什麼,建議學一門外語或者練習寫作。
《水滸傳》裡最後活得好的,是這麼一些人:
安道全,別名神醫,最終在太醫院做了金紫醫官。
金大堅,別名玉臂匠,後來,他被皇帝召回御前聽用。最後在內府御寶監為官。
還比如寫字的、養馬的……
職場講究價值,你的薪水是反映你價值的側面標準,而一技之長就是你立足職場的價值,不可替代性就是你在職場的靈魂。
二、你的價值由什麼決定
我們公司原本位於首都鬧區,那裡的房價一坪四十多萬,當然,比那裡更貴的是市中心的文教區。
為什麼這麼貴呢?是因為那裡的土地貴,還是磚頭貴?
不是,地是一樣的,磚頭也不是黃金、大理石。僅僅因為那裡是商業區,那裡有學校,那裡更方便,那裡象徵著更好的生活。
所以一個點的價值往往不是由點本身決定,而是由點所在的坐標系決定。
同理,一個人的價值也不僅僅是由一個點決定的,也不是從你父母、老師口中得知你是否優秀,你的優秀程度,是由一個系統決定的。
傳統的職業價值坐標系是這樣的:「行業×企業×職業」。
這是現在最流行的也是最傳統的職業價值坐標系—美國的管理學家埃德加‧沙因(Edgar Schein)的《職業錨》(Career Anchors)提出的「職業金字塔模型」。按照這個坐標系,我就是教育行業的,現職考蟲網,職業是老師。
再詳細地分析一下,如果把沙因的理論比喻為一個社區的話,你可以想像以下情境:
一張地圖上有很多的社區,一個個相鄰在一起。社區就是行業。
在社區裡面有很多的樓房,樓房就是公司,他們都有三層,分別代表公司的三個層次:
底層是執行層,也就是員工層;中間是營運層;頂層是決策層,也就是主管層。
大的樓房是大企業,小的樓房是小企業。
在這樣的模式裡,發展管道是非常明確的,你按照這個模式就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第一步,你要選定一個行業,也就是選擇一個社區。
第二步,在行業裡面選定一棟好樓,最好是豪宅、別墅;也就是選擇一個發展潛力好的大企業。
為什麼要選擇大企業呢?因為你在大企業上升的可能性更大,機會更多。
你能獲得更多的人脈資源,甚至有更好的制度回報。如果可能,畢業後請一定首選大公司,你的眼界、人脈都能讓你下一份工作達到一個高度。
為什麼早年新東方英語培訓學校盡出人才?因為這些人才被放在了同一個圈子,潛移默化地互相比拚。
接下來,大家都努力向上發展,能去二樓的去二樓,能去三樓的去三樓,萬一你卡住了,到不了三樓,比如你體力不夠,比如有人壓制著,怎麼辦?待在這裡等退休;或跳到一棟小一點的樓房裡面,嘗試去它的三樓。
這就是跳槽,從大公司的小職員跳槽到小公司當大職員。我有個雙胞胎姐姐,她第一份工作是在路透社當記者,你們都聽過路透社,但薪水不高,後來她跳槽去了一家我沒聽過的外國新聞公司,薪水顯著提升。
可是大家有沒有發現,這種傳統的行業價值坐標系在許多地方正在瓦解。比如,你怎麼定義我這種既是老師,又是作家,而且兩條線幹得都不錯的人?
你又怎麼定義自由工作者,他們應該在哪個社區,哪棟樓,第幾層?
所以,這個世界正在變化,你不一定要住在社區裡了,你可以住在空中樓閣俯瞰這些社區,你可以成為快遞員穿梭在許多社區中。
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化呢?三個原因:
1.公司壽命變短,員工心理轉變
現在的大樓動不動就坍塌,更別說你還想待在哪個房間一輩子了。
也就是說,公司變數極大,前段時間我解散了我的龍影部落工作室,成立了李尚龍工作室。我去註銷公司,承辦的業務員和我說:尚龍老師,現在註銷公司要排隊,因為太多人排隊,註銷公司的錢比註冊公司的錢還多。
現在,大都會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一年,整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二‧九七年,世界排名前五百的平均壽命是四十年,世界排名前一千則是三十年。
這是什麼概念呢?如果一個人從二十五歲開始做到六十五歲退休,正好工作四十年—代表你一畢業就創業,一創業就剛好把公司經營成了世界前五百強,你退休那一天,公司正好倒閉,你剛好失業。
可是你有那麼好的運氣嗎?
這個世界的工作已經沒有穩定可言,只有變動才是唯一的穩定。
2.行業變化快,沒有邊界
行業之間不停地在跨界—也就是說,社區和社區之間的門早就連通了。
一個作家,同時還可以是老師。
一個英文老師,同時可以是健身教練。
一個編劇,也可以表演脫口秀。
在今天你會發現,搶你職位的可能並不是你樓下的那個人,也不是你隔壁那個人,而是其他社區跳過來的人,因此行業也變得沒有了邊界。
比如柯達公司當年打死都沒想到,是數位公司打垮了自己;數位公司也沒想到,是諾基亞打死了自己;速食麵品牌沒想到打敗自己的是美食外送;小偷沒想到打死自己的是行動支付。
跨界成了正常的事情。甚至跨界打劫也再正常不過。
3.人們更關注新的職業坐標
原本的坐標系發生了變化,在網路時代,個體逐漸從組織裡面慢慢解放出來,以自己為中心建立了一個新的職業坐標系。
全新的職業價值坐標是這樣的:圈子、能力與特色。
新職業價值體系一旦出現,個人的增值策略肯定也會發生轉變。
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這個世界,透過拍主管馬屁來提高自己的樓層這種事情,在新創公司越來越難了;靠關係進入活力四射的新創團隊,也越來越難。因為你能力不足,放在哪兒都沒用,為公司造成的損失誰都承擔不起。
當然一些許多體制化的公司,還是上面那個坐標系。
所以我建議,如果你希望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第一份工作,建議你去找一個沒那麼體制化的工作,至少不會因為主管一句話決定你生死的活力型企業。
因為主管有可能今天高興,明天不高興,你的升職加薪如果只是依靠主管的一句話,是很危險的。你的價值若是由市場決定,就會好很多。所以,要提高自己的圈子、能力和特色,讓自己就算離開體制,也能活得很好。
按照圈子、能力與特色這個法則,推薦各位三個方法:
第一個,持續放大自己的影響力;到更好的圈子裡去。
第二個,持續提高自己的能力與專長,變成一個大神。
第三個,持續宣揚自己討人喜歡的特性。
未來的職場人,只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圈子,一門獨特的能力,有個性,就能讓自己活得很好。
以前我們把能力存在組織裡,我們走進體制、工廠;後來我們把能力存在錢裡面,存在消費裡;到今天我們可能有機會把自己的才華存在圈子和能力、特色裡面。
看更多《沒有退路,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