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中旬,羅東高中一個日常午後,在社會科學科教室裡,台下聚精會神坐著的不是學生,而是來自宜蘭各個高中職老師;而台上站著的,是中央大學教務處招生組的組長周弘偉。他的開場白流利至極:「我來這邊,是跟各位高中老師們分享大學端怎麼選才、要從學生的學習歷程看什麼、各位老師又可以怎麼協助學生為未來升學做準備。」
短短幾句話,周弘偉清楚點出在一○八課綱上路後,台灣高中生的學習探索,將與未來大學端如何「看見」學生、「錄取」學生密切相關。
周弘偉已數不清是第幾次直面高中端的困惑。他在投影片上秀出一張評量尺規,將高中三年的學習歷程分成:修課紀錄、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學習歷程自述與其他項目,每一個項目都依「傑出」到「不佳」分成五級(見表)。
▲點擊圖片放大
這張表格從構思到成型,已發展到第五年。中央大學從一○四學年度便啟動由過去申請入學的學生資料庫中,比對備審資料與入學後表現的相關性;在二○一七年後,加入教育部所推動的「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計畫」,進一步運用這些數據比對結果,產出未來因應備審資料的「評量尺規」,將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分向「系統化」。
教育部高教司表示,中央大學的申請入學比率大約都維持在五成左右,今年是專案計畫的第三年,中央大學因發展績效優良,教育部特請周弘偉為計畫協同主持人,輔導北區另十六所大學,研擬各校未來發展的評量尺規。
根據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召集人,同時也是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表示:「這個評量尺規將在一一一學年度被其他大學採納,用來審核申請入學者的學習歷程檔案。但是,因各系所看重特質不同,各項權重占比會由系所自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