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七六年三月十日,貝爾的電話傳出了清晰的第一句話,改變人類交流的方式。
雖是誤打誤撞,但他不孤軍奮戰,學識不足之處就請教他人,成功關鍵是團隊之力。
一根筷子怎麼能行動?找到另一根筷子!
一八七六年三月十日,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大叫:「華生先生,快來啊!我需要你!」這是電話傳送的第一句話!為什麼是這句話?
貝爾生在蘇格蘭,小時候功課很差,補考一定有他。他淘氣的本事大,有一回老師在講《聖經》,他偷偷玩藏在書包的老鼠,手一滑,老鼠跑出來,在教室亂竄,同學笑翻,老師氣得全身發抖!
後來他跟爺爺住,爺爺以淵博的學識、愛心和耐心,把好奇心和求知欲注入他的血脈,點燃他對學習的熱情。爺爺和爸爸都是語音學家,貝爾追隨他們的志向,進入英國愛丁堡大學,主攻語音學、發聲原理、聲波震動。轉到英國倫敦大學後,一面深造,一面當爸爸的助手,專門教育先天耳聾的孩子學說話。一八七二年,二十四歲的貝爾來到美國波士頓,開辦學校教育聾啞人,成為波士頓大學的教授。
發明契機:聾啞家族史
貝爾的媽媽和太太都是天生耳聾,透過發聲的學習,而能說話溝通,太太曾經是他的學生。他一直設想,如何用機器傳達聲音?電報出現,他聯想到電報的原理,是用一塊纏繞銅線圈的鐵片,當電流通過線圈,鐵片產生磁性,電流中斷,磁性消失。利用電線,傳送長短電壓的編碼,接收端的電磁鐵會上下敲打撞針,把訊號記錄在紙捲上。後來發現,不需要看紙捲,直接聽敲擊的聲音,就可以解出訊息。
問題是,一條電線一次只能傳送一個資訊,電報局總是擠滿等著發電報的人。貝爾想研發一條線可發多組訊息,但實驗要花錢。太太支持他,岳父很有錢,也想插手電報業,他得到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