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你的時間不夠用,並不是因為你浪費了它,而是因為你自己本身就不夠用?
粉絲頁收到一位讀者的留言:「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每天的時間都好像不夠用,常常熬夜去做沒做完的事,然後第二天精神委靡,覺得時間更不夠用,一週一月惡性循環下來,什麼都沒做成……」
他問我:「有什麼好的時間管理的課程或是APP可以推薦的?實在受不了自己這麼低效的生活了。」
我曾經也是個非常癡迷於時間管理的人,吃青蛙、番茄鐘以及各種 to do list之類的時間管理軟體不知下載了多少。聽過許多名人的時間管理課程,每次做年度和月度計畫時,都恨不得焚香沐浴對時間三拜九叩,祈禱它不要那麼快轉身離去,只留我在原地一事無成。
我的手機APP提醒我,二十五分鐘不碰手機,就能收獲一顆樹,可是當我終於獲得了一大片森林,卻依然覺得時間不夠用。好像每一分鐘都已經劈成了兩半,洗衣服的時候聽音頻節目,坐地鐵的時候不滑手機而是看書,寫文章的時候關機強制保持注意力,可即便是這樣,除了將自己弄得心力交瘁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的收穫。
跟朋友吃飯,我連等待一杯熱可可冷卻的時間都嫌漫長,她看到我臉上滿滿的焦慮和迫切,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你有沒有想過,你的時間不夠用,並不是因為你浪費了它,而是因為你自己本身就不夠用?」
她從事文字工作,從記者到採編再到報社的主筆已有八年多的時間,就寫文章一事,她問我:「你寫一篇兩千字的文章,大概要多長時間?」
「不包括前期閱讀累積的話,至少也得一個半小時。」我說。
「同樣的字數,差不多的題材,我大概只需要四十分鐘。」她笑笑,「只寫文章一項,我每天就比你節省五十分鐘,這不是因為你故意拖延,而是專業和業餘的區別,其實你不是時間不夠用,而是技能跟不上野心而已。」
我很喜歡李笑來老師在《把時間當作朋友》的序言中寫的那句話:
人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卻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那個版本之中,改變自己,就意味著屬於自己那個版本的世界也會隨之變化,其中包括時間的屬性,當同樣的時間有了不同的品質,整個生活都必然會因此煥然一新。
有時候我忍不住去想,當我升級成2.0版本的自己,生活會有什麼不一樣呢?
時間管理之所以無法解決許多問題,是因為當我們在談時間管理時,想的卻是精進。我們誤以為時間管理是其中的關鍵,殊不知那僅僅是個開始。
我在生活中也發現了這樣一個有趣的例子:
同樣的一份PPT,我只需要做十幾分鐘,而新來的實習生則需要將近兩個小時才能做完,我的老闆卻只需要掃一眼,就能立刻判斷出下一頁的資料走向、導致這一走向的某些可能,以及補充哪些資料進去會讓整份文稿看上去更加充實可靠。無關於智商,無關於勤奮,無關於虛度時光,他是未來3.0版本的我,而我是實習生小女生的2.0升級版。
當我們完成了第一步—集中精力之後,關注點就應該從管理時間,逐漸轉化到提升效率,進而提升效能的方向。
做一件事,如何做得快,如何做得好,如何做到極致,這早已超出了時間管理的領域,涉及到了自我提升。一個拒絕升級自己的人總是跟時間糾纏,除了收獲滿滿的焦慮和暴躁之外,必然一無所得。
自我升級的第一步,是開始創造。
去做一點什麼事,哪怕只是寫一篇日記,畫一幅圖,輸出永遠比單純的輸入有效,那是強迫自己去重組資訊和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
第二步,是持續練習。
很多讀者都曾問過我,對於剛剛開始學習寫作的人有什麼建議。我每次的回答都一樣:讓你的東西被別人看見,無關於炫耀,無關於虛榮,閉門造車一萬個小時的理論早已過時,精進的必要條件在於得到回饋和建立聯繫。
第三步,不要迷信任何的快速學習和快速養成。
業餘和專業的區別,就是你時間的品質,你的問題不是慢,而是低效。
第四步,建立多元化的思維方式。
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有一個絕招,就是用跨學科思維去判斷投資,學習不止一門傳統學科的分析模型,將幾個模型整合起來,共同作用於同一個方向,你的力量就不僅僅是這幾種力量之和。這些學科包括:歷史、心理、生理、數學、工程、生物、物理、化學、統計、經濟等。
查理投資法的理論基礎是:幾乎每個系統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若要理解這樣的系統,就必須熟練地運用來自不同學科的多元思維方式。
融入到生活中,若你想畫好一幅畫,就不要只學習繪畫技巧和構圖元素,歷史背景、地域的獨特性、心理與外貌的聯繫,這些都可以是修練的環節。同理,想寫好一篇文章,就別只啃那些《如何成為一個好作家》之類的課程,或是教你如何遣詞造句的教科書。每個人的知識金字塔其實就是建立在無數看似不相關的資訊之上的,那些被提煉完的資訊看似廢墟,卻是構建知識體系的基石。
最後,別著急。認清一個事實:你不是天才,無法一步登天,所以你或許需要很久,需要很辛苦,才能達到少數天才能夠輕鬆達到的位置。
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終點一直在,縱是用一生走完,也不過是大器晚成而已。祝你早日成為2.0版本的自己。
看更多《活得漂亮,也要耐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