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從30歲起開始存款,將理財觀念付諸實際行動,
拉長投資時間,依循「100減年齡」法則照表操課,應有不錯效果。
市面上到處是投資理財的書籍和雜誌,到底是誰在看?真的有人因為看了這些,而發大財嗎?
有人說,時尚雜誌是月薪五萬元的編輯,告訴月薪三萬元的讀者,月薪二十萬元的人怎麼過日子。有時落筆時,我也擔心自己會不會成了年報酬率只有一○%的理財專欄作家,妄想教報酬率高達二○%的讀者理財。那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不過,只看一年的投資報酬率,比較接近投機;時間拉長到五年,算是投資;一路從開始投資看到生命終點,才是理財。
以往台灣人心中的投資工具,只有股票和房地產。直到雷曼連動債的傾圯,南非幣、結構式商品和儲蓄型保單受到質疑,同時有了更多關於理財及退休的專業討論,大家才注意到理財的目的,並非只是「賺大錢」,其實是要讓金錢的流動及財富的累積,和人生的旅程相符合。
若有機會跟年輕人分享成熟的理財觀念。我會開宗明義指出,理財是要提供人生旅程所需要的錢財。初入社會時自力更生,接下來要養育下一代,有時必須停止工作,因主動式收入減少,則靠被動式收入,到了生命盡頭時,最好是錢剛好用完。
三十歲之前,主要還在陶冶理財觀念,即使已經開始工作,還不足以達到「投資理財」的門檻,主要能做的是償還學貸等貸款、購買保險(不是購買儲蓄型保單,而是購買基本保障,像是附加醫療保險)。
三十歲後,開始將理財付諸行動,要有一份加入勞退新制的工作,即使換工作也有保障,直到六十五歲退休可以提領退休金。通常三十年的時間,可以累積大約兩、三百萬元的退休金。